为发展生产,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记牡丹区建国前农村老党员崔明五

菏泽日报 2019-05-28 12:43 大字

“爷爷,这个多少钱?”

“爷爷,有大田字吗?”

……

近日,记者在牡丹区何楼办事处崔寨三村小学,见到了被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团团围住的老党员崔明五。在孩子中间,他笑得十分开心。老人今年84岁,在村小学门口开了个小卖部,课间,不断有孩子前来买东西。“现在年龄大了,体力活干不动了,就在这里开个小卖部,白天卖点东西,晚上负责看校。”崔明五说。

“你看现在的孩子多幸福,吃喝不愁,手里还有零花钱。我们那时候,别说零食了,吃饭都困难。”回想起原来的生活,老人感慨地说。

“我12岁加入儿童团,15岁入党。在儿童团负责给八路军送信,白天不敢送,都是晚上送。”崔明五说。当时送信,就是跟国民党斗智斗勇。为了完成任务,可以说用尽了一切能用的办法,他最常用的就是把信放在香烟里。

“我把其中一支烟的烟叶嗑出来,把信装在里面,然后放在烟盒的最里面。”遇到国民党时,他就抽出来,问他们抽不抽烟,不抽就放回去,抽的话他就把最外面的几支烟给他们,信还是安全的。

“送信时,要十分小心才行,如果被抓住,就是死路一条。”崔明五说,当时国民党到处抓儿童团和模范班的人,我们村就有好几个被抓住后枪毙的。“俺一个叔叔,也是八路军,负责往河北送军装,在一次运送途中被国民党抓住,让狼狗活活咬死了。”

解放后,崔明五在村里担任生产队长。在这期间,他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发展生产。“我们队的生产是搞得最好的,每年分粮时一人能分100斤,别的队才分70多斤。”说起粮食高产的原因,他笑着说:“原来刚开始用氨水的时候,别人都不敢用,觉得味道大,怕上坏庄稼喽,我是第一个用的,别人看着有效果,也都开始用了。”说起原来使用氨水的场景,老人依然记忆犹新,“氨水不像现在的化肥是面状或颗粒状的,直接撒地里就可以了,它是水状的,用的时候可没少费劲。”崔明五说,每次都是四五个人前面抬着缸,一个人用瓷缸子舀了氨水浇在庄稼的旁边,后面的人用犁子在边上犁,费人、费时、费力。

为了节省人力,他想到用牲口代替,“亳州的骡子、驴比较多,咱们这里牲口大部分都是从那里买的,一头要二三百元,一次买三、四头,来回半个月左右。”有了牲口,就省了人力,干活效率也高了不少。

除此之外,他还带领群众建窑,烧出来的砖除了自己队里盖房子,还卖给外面的人,卖砖的钱再用来发展队里的生产。在崔明五当生产队长期间,群众问得最多的就是:“今天干什么活,快点分配吧,我们好去干活。”他总是说:“急啥,不用急,到时候都有你们的活干。”

由于他对老百姓尽心尽力,处处为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深受老百姓的爱戴,一直在村里干了30多年。直到1986年,其子崔广江从部队回来做了崔寨村的党支部书记,他才退了下来。

记者李庆梅

新闻推荐

爱路护路从我做起

近日,济南铁路公安处菏泽南站派出所民警为牡丹区南城办事处郭大千社区党员及群众宣传《铁路安全管理条例》。为保障铁路沿...

菏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菏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