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区产业扶贫实现双赢
本报讯 (通讯员 高鲁彦 邓婷婷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卫东) 在牡丹区黄堽镇的一扶贫车间,来自菏泽特教中心的10余名聋哑人,正在进行根雕艺术品的生产加工。目前这些根雕艺术品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十分畅销,并深受加拿大、美国等国外市场的青睐。“我们成立了技术培训基地,和特教中心签订就业技术培训协议,解决部分聋哑孩子的就业问题,努力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黄堽镇匠工木雕负责人李彦峰说。
近年来,牡丹区着力实施了扶贫车间、扶贫大棚等产业扶贫项目,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发挥产业富农效应。今年以来,牡丹区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2亿余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70个;并完善了区级扶贫项目库,入库项目1556个,让贫困群众实现了就近就业,获得了更多收益。
在牡丹区何楼街道办事处的宏科生态庄园,100多座果蔬大棚成方连片,错落有致。“我们夫妻俩都在宏科庄园干些零活,每天就是拔拔草、摘摘草莓西红柿的,一天收入百十块钱……”贫困户徐省云说,在办事处的帮助下,他和老伴来这里打工。该处通过“政府出资、合作社承包、群众就业”的三位一体模式,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帮助农民就业和贫困户脱贫。
“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家庭农场就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搞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家庭农场发展,既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有力抓手。”宏科生态庄园总经理杜春雷说,“目前,我们正规划发展生态旅游业,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加工服务业‘三位一体’的综合经营模式,让农场带动更多农民尽快致富,带动更多农民过上有稳定收入的新生活。”
“通过不断加大扶贫项目的建设实施,全区的扶贫产业已出具规模,进入了自我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良性循环。”据牡丹区扶贫办主任张合生介绍,目前扶贫产业相关项目已带动5700余名群众就业,人均月收入2000元左右,成为激发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 相关新闻
-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