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都是蜱虫惹的祸!
□通讯员 孙秀华
每年春夏时节,总有一种名叫 “蜱”的小虫子掀起大风浪,从南到北,无不让人谈“蜱”色变。的确,在国内外,时有因蜱叮咬致人死亡的事件见诸报端。实际上,不是蜱能咬死人,而是它传播的疾病有时会让人丧命,这种疾病在医学上被称之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那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有哪些症状表现?我们到底该如何预防呢?今天,菏泽市疾控中心就给大家科普一下,也好让大家在节假期间,有备无患去游玩。
蜱虫的特性
蜱是生活在草丛、灌木等处的一种深红色的和蜘蛛差不多的小虫子,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蜱多分布在丘陵和山区的树林、草地或灌木丛。蜱可以感知动物的呼吸,身体气味、温度和湿度以及走路时的震动。蜱活动能力有限,不能飞和跳,只能在路边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候 “猎物”。它用后面的腿将自己固定在草叶上,伸出前腿等着,当人或动物拂过时快速勾住。
蜱没有吸血时较小,如小米粒大小,吸血后会膨大,圆滚滚的看起来就像长着腿的葡萄干。
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因是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
该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直接接触危重病人的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等体液也会导致传播。
人群均易感。高危人群主要为接触蜱等传播媒介的人群,如疫源地(主要为森林、丘陵地区)的居民、劳动者及旅游者等。与病危重患者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有感染的可能。
发病季节及预防措施
该病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感染多在4-10月份。
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蜱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或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应随时观察身体状况,一旦出现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那么该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1、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尽量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
2、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野外工作或活动后要认真检查身体或衣服上是否有蜱附着。
3、都市中除大型公园、植被茂盛地区外,一般社区内极少有蜱类生存,无需过分担心。但当携带宠物外出到蜱类生活地区旅行时,除个人要做好个人防护,离开时要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 相关新闻
-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