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藓与牡丹
□孙洪江
近日,看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深有感触,有很多古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被重新演绎感动了无数观众,其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大山里的孩子泪水涟涟随支教老师梁俊演唱《苔》。当一群八九岁的孩子跟着老师用天籁之声唱出那首歌“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一种思绪拥堵于心头,泪水溢出眼眶。一种莫名的感动让我想用文字纾解自己的心情。让自己的心继续沉淀,不再浮悬。
我对苔藓关注不多,有的印象往往是脚底一滑,还会对苔藓生出抱怨。所以对关于苔藓的诗也不甚了解。最早关于苔藓的记忆来源于教科书中刘禹锡的《陋室铭》,留下的印痕莫过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那时我的理解是诗人身居陋室,鲜有访客,台阶上都长绿苔了,现在重读陋室铭,方知诗人志存高远,来往之客皆鸿儒,陋室亦能拒白丁。清代诗人袁枚用一首《苔》,将苔藓与牡丹放在了一起,诗人用短短的四句话、不过二十字将苔藓顽强的生命力展现出来,给生命重新诠释。虽然苔花如米小,一样能和牡丹般盛开。
我身为牡丹之乡的菏泽人,多次去牡丹园欣赏牡丹。牡丹被尊为花王,她的花泽鲜艳、雍容华贵古代诗词多有描写,最著名的莫过于刘禹锡的《赏牡丹》一诗: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花能让芍药无格,能让芙蕖少情。更何况身居阴暗角落里的苔藓,二者地位,一个高高在上,一个默默无闻。虽然众人垂涎牡丹花的富丽堂皇,高贵娇艳,无人去问津苔藓,但是二者皆为花,有花就吐芳。就像人与人,每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不一样、环境不一样、机会不一样,能力有大小。有的人可能商界弄潮,管理有方,有的人可能色艺俱佳,受人拥戴,有的人身居要职,胸怀天下;另外,还有一些人极其平凡,像苔藓一样躲在不显眼的阴暗角落里,不沐阳光,不惹蜂蝶,默默而又坚强地生存。生命不分卑微和高贵,每个生命在生长过程中都赋予尊严。每个人的青春都会绽放异彩,有的是万众瞩目,有的是暗自盛开。
牡丹虽娇艳,花期亦很短。若是经风雨,叶落花必残。牡丹是受人玩赏而悉心栽培的,虽然很美艳,但是亦不能经风雨,风雨之后,花落枝残,生命也如此脆弱。大山里的孩子就像苔藓一样,虽然得不到阳光的照射,甚至连斜阳之美都没见过,可他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命意向。并不因为阳光照不到,就失去生存的勇气。苔花虽然如此细小,花如米粒,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牡丹一样开放的权利,一样含蕊吐芳,一样开花结果,繁衍后代,这就是生命的胜利,青春的绽放。
大山里的孩子,你不孤独,你不卑微。这个世界需要你们,人类历史也不是个别英雄天才书就的,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创造的。所以,尊重自己、尊重生命、用自己坚强的方式去生存,不求路人驻足观赏,不求阳光普照,任何时候都要骄傲地昂起头,不要自暴自弃,头顶开阔的天空,呼吸新鲜的空气,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永恒的绿意。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时苏建)3月4日,记者从菏泽火车站了解到,元宵节过后,外出民工流和返校学生流交织在一起,菏泽火车站再迎客流发送高峰。其中,正月十六日发送旅客28000人左右,正月十七日发送旅客达30000人左...
菏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菏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