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村”里的传承人 省级非遗项目“孔楼杂技”掠影

菏泽日报 2020-12-11 08:57 大字

柔术

冰上芭蕾

《杆倒立》太空漫步

11月1日的孔楼村,比过年还热闹。全村男女老少纷纷倾家而出,观看一场本村杂技新人精彩的汇报演出。

“杂技村”里耍杂技,喝彩连连并不稀奇,因为乡亲们都能看出节目的“门道”。让乡亲们感到欣慰的是,这天村里诞生了一所杂技艺术学校。年逾古稀的杂技老艺人孔庆西激动地说:“有了这所学校,老祖宗留下的技艺,终于又能传下去了。”

斥百万巨资兴办孔楼杂技艺术学校的,是靠杂技行走江湖多年的年轻人孔凡勇。在杂技艺术日渐衰微,孔楼人感叹“杂技要失传”的大背景下,孔凡勇的举动无疑对“孔楼杂技”这个“省级非遗项目”带有抢救性意味,也在“杂技村”点燃了传承“非遗”的薪火。

巨野县大义镇孔楼村素有“杂技村”之称。杂技艺术在这里的兴起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2004年7月,山东省文化厅命名大义镇孔楼村为“民间杂技艺术之乡”。2006年12月,“孔楼杂技”列入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孔凡勇介绍,孔楼杂技项目有100多种,绝活有“空中飞人”“高台定车”“软钢丝”“蹬技”“车技”“扛梯”等,每种技艺都注重技巧间相互衔接。在过去的岁月里,孔楼杂技以“高、精、难、奇、巧、险”行走于江湖,名震全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孔楼杂技艺术受到政府重视并有了长足发展。1949年,孔楼村成立较大的艺班叫“山东大兴棚”,有数十名艺人组成。1953年,成立“山东胜利马戏团”。1955年,马戏团正式列为县级专业艺术团体,更名为“巨野县杂技团”,时有各怀绝技的艺人40余名。1968年,孔楼村兴建起第一所“武术杂技学校”,首批招收学员50名,有多名老艺人施教,县文教部门为其调派专职文化教师。1979年,杂技团在县政府支持下,增添了马匹并制成大棚,服装道具亦焕然一新。这个有优秀青壮年演员50余人的艺术团体,在大江南北的十多个省市及山海关外的几十个县区巡回演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孔楼杂技盛极一时。当时,仅孔楼村民间就有5个“大棚”同时在全国各地演出。孔楼杂技的创作新节目《走钢丝》《双层顶杆》《高车蹦楼梯》等40多个,多次在国内外比赛时获奖。直到现在,全国20余家专业杂技团,都以孔楼民间杂技节目为看家节目。

近年来,现代影视等传媒在农村的快速普及,给杂技这项传统艺术带来很大冲击。孔楼杂技后继乏人,传承现状堪忧。为了让老一辈留下的东西不失传,孔凡勇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回到家乡孔楼村办杂技学校,重振“孔楼杂技”的招牌。

目前,孔楼杂技艺术学校已有70多名学生在校学习。“不为别的,就是想为孔楼杂技这项省级‘非遗’能够真正传承下去。”孔凡勇说。文/图 通讯员 谢新华 记者 苏成华

新闻推荐

山东巨野冷冻进口牛肉外包装核酸检测呈阳性

12月6日,据山东巨野县委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通报,一企业12月4日从上海洋山港进口的一批阿根廷冷冻牛...

巨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巨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