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里院蝶变新生,是青岛百年历史的见证者 回眸广兴里前世历沧桑
半岛记者张文艳
海泊路63号,广兴里大院,最近很热闹,人来人往,老居民、各方游客争相一睹老院新貌。
修旧如旧,对于老青岛人来说,总觉得旧的比新的更值得怀念,但新理念是建筑生命的延续。正如青岛人、上海城建设计院的金山博士给半岛记者描述的那样,广兴里是青岛众多里院中的一座,和孟氏家族的四合院们相比,它的设计并非最出彩的那一幢,它让青岛感知最深的就是那历经百年的沧桑感。于是,我们和几位专家一起,再次搭乘时光机,回到上世纪初的青岛,翱翔过百年,回眸一座里院的前世今生。
大鲍岛全景,1907年拍摄。(胶澳发展备忘录)(资料图片)
从海泊路挂牌处入口,还未出门洞就从左边楼梯直通二楼,参观从此开始。审视整个院落,风格一体,院落方正,红瓦红栏杆,黄墙绿门窗,色彩鲜明,阳光偏爱它们,照耀得熠熠生辉。
其实,这栋建筑其实并非一个时段建设的。
这要从古成章说起。
1897年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入侵青岛,随即便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吸引了大量商人。青岛里院建筑形态的开创者阿尔弗莱德·希姆森是德国房产商人的代表,胡存约是青岛本土商人的代表,另外,外地商客也非常多,有山东黄县、掖县、潍县等的商帮,还有以直隶、浙江与广东为主的外省商帮。他们的到来使得青岛早期的城市建设活动频繁。
作为青岛早期的粤商代表,广东香山人古成章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到达青岛的时间很早,是商人的敏感让他看中了青岛的商机。上世纪初就有他在青岛活动的记载:先是在潍县路上开办了大成栈;1902年,胶澳德国总督任命的四位华人信托参议中,就有古成章的名字;1906年,他与广东的其他商人创办了广东会馆,并出任会长。1912年,因为孙中山先生的到来,让广东会馆成为齐燕会馆、三江会馆、广东会馆三大会馆中最为知名的一个。广东商帮也成为青岛较为显赫的商业团体。
兴建广兴里的前身,是古成章众多房产生意中的一环。1901年,他出资在博山路兴建了一座两层的商业大楼,算是房产投资,请来了德国建设师进行设计。“当时的土地买卖正在进行,外来的商人购买空地投资,广兴里(前身)兴建时周边的建筑应该还不多”,青岛文史学者王栋先生说。
这是一座两层的大楼,当时高楼不多,两三层为基本标配,另外还设有地下室,形状为“凹”字型平面,立面分为三段式,这种风格在欧洲公共建筑中非常常见。
“与大鲍岛同时期的建筑一样,这座大楼也使用清水砖窗拱作为立面语言,建筑二层的窗户采用的半圆拱较为罕见,立面中央的山花非常引人注目。平面布局上,建筑一层为开间较大的店铺,二层为住房,以外走廊组织水平交通,建筑中央设有联系街道与庭院的走廊,兼做楼梯间。厨房和卫生间被安置在一座独立的附属建筑中”,金山先生在《大鲍岛》中有专业的描述。
然而,根据图纸判断,当时仅仅建设了计划中的中段,两翼部分没有建设,而且和图纸对比,也简化了屋顶和门窗的设计。金山先生推测,这种设计缺陷造成的原因,很可能是建筑师没有亲临现场,只是根据业主提供的土地尺寸就完成了设计,没有考虑到博山路两侧路口之间三米的落差,“如果从中央入口能够正常进入建筑的话,那么北翼一层的一半要被埋在地下,而南翼则须悬浮在半空中”。
10年的时间里,商业大楼都作为商业网点兼宿舍,较为孤独地存在于博山路上。直到1912年,古成章将土地连同楼房,一起出售给了周宝山,才步入了全新的阶段。
宽大庭院
合围之后的视觉震撼
离广兴里不远处,四方路与芝罘路路口,门牌是四方路10号甲,有一座黑瓦黄墙的江南风格建筑,虽然如今已所剩不多,无法体现当年四进大院的辉煌,但它曾经是三江会馆的历史,早已载入史册。
这座会馆的第一任会长,就是周宝山。
周宝山又名周季芳,浙江慈溪人,据他的孙子、原省计委主任周文彬告诉半岛记者说,祖父曾在上海当过学徒,“我母亲老家是山东邹平,外公家世代为官,后调到上海。在这里认识了爷爷,两人谈话比较投机”。成为莫逆之交后,两人决定亲上加亲,便给各自还不到十岁的儿女定下了娃娃亲。此时的青岛,大鲍岛城市规模初具,曾就职于上海土产行的周宝山看到了商机,两家都搬到了青岛,“祖父买的房子据说就在三江会馆附近”。利用在土产行所学的本领,周宝山自己开了家周锐记贸易商行。也就是此时的发迹,让周宝山在青岛赚得盆满钵满,并跻身于青岛的头面人物,后荣升三江会馆第一任会长的宝座。
两位会长之间生意往来,这在富商中司空见惯。周宝山看中的是古成章手里的土地,在购得房产和地块后,利用两年的时间,在其他三面(海泊路、易州路、高密路)临街建起了两层楼房,风格基本统一,四面合围,形成大院式建筑,也就是我们的主角广兴里。
三面各设拱门入口,建筑根据路面之间的高度差,进行斜线取平,保证沿街的店面与街道保持平齐,建筑从院内看是三层,从马路上看变成了两层。
不同于三江会馆,广兴里没有延续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特点,突出的是整齐和宽大。这种西方建筑风与中国里院的融合,如今看来,仍不觉得违和。
广兴里的建筑设计风格在里院建筑中处于什么水平?金山先生告诉半岛记者,无论从建筑艺术价值还是建筑质量上来说,都处于中等线上,“青岛比较突出的里院建筑出自于章丘孟氏家族,胶州路和芝罘路路口的瑞蚨祥是其中的代表,这些院落代表了大鲍岛街区早期一种典型的建筑布局方式”,也就是“前铺后居”“下铺上居”。
在金山先生看来,“广兴里建筑立面塑造出一种朴素的形象,除了一层商铺入口和庭院拱门处用石块进行简单点缀外,以拉毛粉刷作为外墙面的整个建筑几乎没有多余装饰,内侧庭院的木廊架,使用了最简单的斜撑”。
然而,它凭借方正宽大的中央庭院,在众多里院中脱颖而出,因为,它给予了每一位来访者强烈的视觉震撼。这样的空间效果在老城区确实不多见。金山先生说,设置这么大的院落应该是为了便于堆放货物或材料,“当时的广兴里主要是商铺和宿舍,楼下做生意,楼上临时住人”。
“在建筑档案中,仅能找到于1914年6月颁发的广兴里的施工许可,而主体验收与竣工验收的记录却无从寻觅。施工许可颁发两个月之后,日本对德国宣战,并随即派海军封锁了胶州湾。由此而言,广兴里的最终完成,也成为了德租时期大鲍岛的建设尾声”。(《大鲍岛》)
新闻推荐
升平街是老泰城的一条千年古街。其初,可追溯至泰山庙(岱庙)的设置。岱庙,“秦既作畴,汉亦起宫。”(宋杨亿《大宋天贶殿碑》)此街...
巨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巨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