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办式养老孝敬不可取

济南日报 2019-10-24 11:08 大字

一直以来,尊老都是我国传统美德。年轻人对待老人,要保护,要孝敬,要给他们让座。儿女们对待年老父母,要让他们“享福”,不让他们做饭、洗碗,做其他家务。但包办式养老孝敬,不仅会加速老人衰老,更是对他们最大的羞辱。随着物质生活提高,绝大部分老人,生活是能够自理的。他们欠缺的,是和年龄对抗的自由和意志

公交、地铁上给老人让座,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但大连76岁老人刘增盛,却要与这个“习俗”做对抗。他认为自己身体好,能站着就站着,不需要被区别对待。退休后,刘增盛和朋友在旅顺开了个工作室,收藏老式放映机和胶片电影。每天两趟地铁,一趟公交车,一来一回很难避开上班高峰。为了不被让座,他在胸前挂了一块写着“勿需让座”的LED显示牌。每天上车,刘增盛还特意挺直腰板,带点理直气壮、雄赳赳的感觉。他想告诉所有人,自己没有老,只是一个满头白发的“壮小伙儿”。一夜之间,刘增盛“勿需让座”的照片走红网络。不少网友赞赏他的作风,称他为“硬核老人”。刘增盛说,他做这件事,并不是希望所有老人效仿,凡事要讲究量力而行。他更想传递的,是一种老人和年轻人互相平等、互相理解的理念。

一直以来,尊老都是我国传统美德。年轻人对待老人,要保护,要孝敬,要给他们让座。儿女们对待年老父母,要让他们“享福”,不让他们做饭、洗碗,做其他家务。初心是好的,但行为上,往往容易矫枉过正。以为只要给老人吃好喝好,满足生活物质和安全的需求,让他们安度余生,就是最大的孝敬。这种包办式养老孝敬,不仅会加速老人衰老,更是对他们最大的羞辱。随着物质生活提高,绝大部分老人,生活是能够自理的。他们欠缺的,是和年龄对抗的自由和意志。假设一个人能活到80岁,从退休算起,还有20-30年的时间。如果什么都不干,就是等死,将是多么残酷的事情!

如果对老人的孝敬只是靠给钱、买东西,一味提供物质,而忽视心理需求,只会加速他们死亡。但可悲的是,当老人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向年轻人讨教,不少人会表现出不耐烦情绪:“知道这个干啥呀?”“好好带孙子就行。”“说了你也不懂。”“你都这么大岁数了,学不会的。”简单几句话,就割断了他们与社会的联系。这样的生活,怎么会有奔头、有意义?对大多数人来说,“有作为”才会“有快乐”。老人也是一样,他们也有自由意愿,有归属、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这些方面与年轻人无异。

所以,我们要打破社会对老人的固有认知,充分尊重他们的各种选择自由。让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以及“老有所乐”。

一是活到老,学到老。根据老人的不同情况,让他们学其所爱。与社会产生联系,能大大抚慰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山东巨野的姜淑梅,曾经是“九段文盲”,完全不识字。后来丈夫去世,姜淑梅孤独到了极点。60岁时,她听人们说:读书是抵抗寂寞的良药。于是她决定开始学字。每一天,家里都传来声音。令人欣慰的是,家里的每一个人都非常支持她。很快,姜淑梅把常用字都学会了,开始沉迷书海,大量阅读。70多岁时开始写作。76岁时,她成功出版了《乱时候,穷时候》一书,卖出了7万册。到目前为止,她已经出版了5本书。姜淑梅的事迹让人震惊,不少人称她为“传奇奶奶”。但其实,从60岁到76岁,整整16个年头。是小学到大学毕业的时间。凭什么年轻人可以用16年完成人生转变,老人却不能?

二是活到老,干到老。在一些年轻人观念里,老人只能跳跳广场舞、逛逛菜市场、带带孙子。但去年年初,阿里巴巴发布的一则招聘信息,彻底打破了这一思维定势。招聘岗位叫“淘宝资深用户研究专员”,只针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需要在中老年人圈子中有号召力,能从中老年群体视角出发,深度体验“亲情版”手淘产品,发现问题并反馈问题。关键是,给出的薪水待遇非常高,年薪范围是35万-40万。招聘信息一出,全国老人纷纷报名。

从简历上可以看出,老人个个身怀绝技。65岁的李璐是杭州市广场舞协会副秘书长,也是社区知名的体育达人,练拳练舞样样拿手,电脑音乐也样样精通。67岁的熊昌烈,出版了一本书叫《资本圈》,在美国、中国、加拿大图书馆都有收藏,网上已经卖断货了,他希望能送一本给马云。71岁的章中麟喜欢跳舞,2009年开始组织舞蹈队,已经有200多名学员。有人还惊奇地发现,求职者中不乏清华北大毕业生,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不可否认,老人的工作能力,随着年龄增长有一定的衰退。但科学研究表明,60岁时大脑处理的信息量是21岁时的4倍,开朗的老者,即使到了90岁,依然思维活跃。而且,知识丰富、见多识广、洞察力深刻是老年人的优势。与年轻人相比,他们的创造力并没有消失、甚至更强!

三是活到老,爱到老。要想度过幸福晚年,除了要学习自由工作自由,还需要情感生活的自由。目前,我国有1.2亿老年人,其中60岁以上丧偶的老年人有4500万。由于各种原因,他们情感生活不尽人意。有的为了子女,避免家庭冲突,隐忍自己的感情。有的丧偶后孤独寂寞,虽子孙满堂,却晚景凄凉。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年轻人要追求爱情,老年人也一样。如果子女不尊重父母的情感选择,对老年人交友横加干涉,只会徒增痛苦。婚姻专家认为,老年人再婚,生活上可以互相照料,精神上互相慰藉,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2019年中国国际时尚周,100位中老年“超模”亮相开场大秀。表达中国女性的时尚和无龄感,也改变人们对“中国大妈”的刻板印象。一些艺术家用手中的镜头,展现老年人生命的厚度。厦门摄影师小野杰西,为85岁爷爷拍摄了一组帅气时尚的照片,使其被喻为“中国最帅气老伯伯”。80岁的乌镇老妇胡晖,不仅会网购、在线交流养生穿衣搭配,直播和抖音也被她轻松玩转,“网红奶奶”名不虚传。实际上,青春对任何人都没有设限。在不少老人心里,年龄只是数字问题。老年人也能成为人群中最闪亮的明星。

(摘编于“澎湃新闻”作者书山居士)

■相关链接

老人要学会和时代一起成长

澎湃新闻发表李作言的文章说,面对时代的快速、快捷,包括不少老年人在内,不少人感觉到“头晕”。一者,知识储备不够。有些老年人在年轻时接受的教育有限、“脑储备”太少,遇事可供调动的“脑储备”资源太少,处理方式也比较单一,因此就会出现不和谐的场面。二者,中国老龄化程度太快。现有的医疗保障水平提升,80岁老人在锻炼、晚年班里都算小弟弟、小阿妹。公交车打人、耍横的老年人,是没有摆正心态,与年轻人处于上下垂直的关系,还没有变成平行、平等的关系;三者,快速发展的社会让人恐惧,没有安全感。比如慢吞吞的“绿铁皮”突然换成时速400公里的高铁,在身体、思想甚至心理上都跟不上社会快速发展,再加上年轻人的言谈举止,让老人感到恐惧,或许固执、偏执就是最后的自我保护手段。这折射出年轻时经历的烙印,也有年老后不能平衡社会关系的因素。

前不久,有位旅居美国的中国台湾老人发表《到上海的新体验》一文,说到他眼中的上海“软体进步与发展”,从第一次使用“久闻大名”的“支付宝”,到感受上海人的热心热情、主动帮忙和礼貌修养,他直呼自己“这次算是土包子了”!这些点滴变化,这些温馨话语,无处不体现出学习的可贵,更展现出祖国强大的进步节奏。

面对时代的进步,该怎么办?和时代一起成长是最好的选择,这既是一种自信,更是一种情怀。从银发角度、从社会变迁角度,只有坦承自己确实老了,也愿意继续学习,才可能跟上时代的节奏,并享受着新时代的便捷快乐。经受了精神和心理的艰辛跋涉,和时代一起成长,我们的心胸、视野、格局甚至境界便会有更大的发展和律动。摆脱了老年的纠结,人类的亮色在摇曳未来。

新闻推荐

“工作做得扎实细致有效”

金秋十月,鲁中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10月15日至16日,省检察院邀请聊城、菏泽两市15名省人大代表走进淄博检察机关,开展...

巨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巨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