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规划看变化从住房看变迁“老济南”讲述年光阴故事

济南日报 2019-09-25 15:10 大字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电梯房。(张一 摄)早期城市规划(陈元昊 摄)城市规划专家于书典(陈元昊 摄)城市建设日益完善,居民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张一 摄)

70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从呱呱坠地到白发苍苍的漫长一生。70年,对于一座城而言,是从传统落后到现代富庶的蜕变摸索。

70年来,济南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建设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回顾过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在88岁的规划师眼里,城市“壮大”了,在50岁的“老济南”心里,城市“长高”了……记忆中那些不断变换的场景,正是70年来泉城人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呈现。

今天,让我们聚焦“老济南”的光阴故事,透过他们的视角,看看泉城70年来的新发展、新变化。

一位老规划师眼中的城市变迁

70年前济南的面貌,今天的你可能不知道,但一张张规划图忠实记录了这座城市的巨变。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济南从小城变成了大城,由大城变成了区域性中心城市,并不断迈向明天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让我们来听88岁高龄的城市规划专家于书典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济南“城长”往事。

早期城市规划曾是绝密材料

从当年慨叹济南之落后到今天赞叹济南的地铁、高架桥、摩天大厦发展之快,于书典有惊喜也有欣慰,回首70年的“城长”,诸多关于济南城市规划建设过往的细节如同放电影般历历在目。

为了城市的整体发展需要,1950年济南出台了《济南市都市计划纲要》,划定了市界:西至玉符河,南至大涧沟、黑龙峪,东至刘志远庙到大张马庄一线,北至黄河。这是济南解放后首次编制的具有城市总体规划性质的发展规划,在顶层政策的引领下,城市渐渐恢复元气。

那个时候,于书典还不知道什么是“城市规划”,因为当时他正在一个会计学校求学。1952年他进入了济南市城市建设局,从搞地形测量开始,才慢慢接触了城市规划,及至参加了1956年的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成为了一名城市规划工作者。在于老记忆中,城市规划是带有保密性质的工作,在当时的背景下,涉及国民经济发展、工程、人口、地理坐标等数据,都是有价值的情报,因此每天的工作都要记录在专门的保密本上,下班后交由保密员锁进柜子里,第二天上班再领取。

以1959年12月济南市城市建设局印制的《济南市几个地区的详细规划》为例,封面盖有“绝密”印章。直到1980年,济南市编制新版总体规划,相关说明材料封面仍印有“机密”字样。

济南曾经规划在南门护城河北建中心广场

城市规划从无到有、从一个想法到付诸实践,于时代而言折射国家的发展之变,于城市而言折射出规划理念之变。

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在苏联援助下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工业,在城市规划建设上也师法苏联经验。于老记得,济南市的总体规划及《济南市几个地区的详细规划》是在苏联专家和建筑工程部技术人员领导下编制的,当时苏联专家住在济南火车站附近的山东宾馆里,他和同事第一次接触苏联的城市规划理论,听课要通过翻译才能领会苏联的规划和建设经验。

在1959年的《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珍珠泉一带被确定为城市中心,当时规划的珍珠泉公园北起今天的大明湖路、南至泉城路。更为大胆、详细的老城区改造规划则在珍珠泉以南、南护城河以北规划了容纳5万人规模的中心广场,北边兴建工人文化宫、东面建历史博物馆,在护城河以南建工业展览馆,从而形成了大明湖、珍珠泉、中心广场、千佛山一条风貌带。

“这样的规划是考虑到济南当时缺乏节日庆祝联欢的场所,但由于拆迁量太大等原因最后没能付诸实施。”于书典说,值得一提的是,趵突泉公园扩建、金牛动物园规划得以落实,形成今天的规模。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武汉召开的全国城市建设会议上,提出要把城市整顿好、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根据市政府的指示,在原市规划局的指导下,于书典又主持编制了济南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前后经历了60多次会议征求各方意见,于1983年6月10日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院批准的济南有史以来第一部城市总体规划,奠定了今天济南城市发展的基础。

这一部城市总体规划的积极意义在于打开国门之后看世界、做规划,但由于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进行的,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规划展望2000年济南城市人口为120万,控制城市人口没有放开思想。

70年“城长”更具国际范儿

发展中的济南并没有就此停步。在1996年版、2011年版城市总体规划指引下,济南城区加快了扩张步伐,不断“城长壮大”。市区面积扩大到3303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东至东巨野河,西至南大沙河以东(归德街道办事处界),南至南部双尖山、兴隆山一带山体及济莱高速公路,向北跨过黄河,开启了“拥河发展”新时代。

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谈及一轮轮的规划蓝图,于书典仍是心潮澎湃。作为城市规划的亲历者和直接参与者,济南面貌的点滴变化都倾注了他的汗水和心血,记忆中的那座坑坑洼洼的小县城也展现出了现代化都市的气息和风范,这是于老一生的骄傲。

如今的济南,大手笔投入打通了城市发展的脉搏,全长90多公里的大经十路从长清一路通到了章丘;奥体中心、国际金融城成为新“央芯”,绿地中心、云鼎大厦等300米及以上的摩天大楼越来越多;顺河高架、北园高架、二环东路高架、二环西路高架、二环南路高架、工业北路高架构建起高快一体快速路网;轨道交通1号线、3号线带济南进入“轨交时代”……

济南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性质进一步明确。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开放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到“环渤海地区南翼的中心城市”,再到打造“四个中心”、争创国家中心城市,济南依靠自身风貌的优越条件,正朝着具有泉城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

70年风雨兼程,济南蓬勃发展,从未止步。就在最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沿黄流域区域中心城市,济南在拥抱新旧动能转换、自贸试验区两大国家战略,又叠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展现担当,为国家和地区的大发展作出贡献。

从筒子楼到电梯房看济南人的住房变迁

人居,是城市变迁最好的见证。“住有所居,安居宜居”更是万千家庭的共同心愿。新中国成立70年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百姓居住条件显著改善,越来越多的城乡家庭告别低矮破旧、设施简陋的住房,搬进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新家,刘杰便是其中之一。

走进刘杰如今居住的社区,漂亮的绿地、平整的路面、现代化的健身器材、舒适干净的休闲座椅,居民们在其中悠闲地散步遛弯。“小区环境真好,有专门的健身场地,卫生也有专人清理,进出还有门岗,既整洁又安全。”今年51岁的刘杰居住的是一套3室2厅1卫的房子,布局合理、温馨舒适。这样的房子,过去,他不敢想象。

“小时候跟父母住在单位宿舍里,就是大家常说的‘筒子楼’,一条长走廊串连着许多家住户,大家共用一个厕所和厨房,倒是热闹。”刘杰告诉记者,当时的房子也没有什么户型,就是一个大房间,根据自己家的需要再做隔断。虽然很不方便,但在他的记忆里却留下了许多快乐和温暖的回忆。

在筒子楼一住就是十几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刘杰跟着父母搬进了一套单元房,六层的楼房,一层三户,每户两个房间,有单独的厨房和卧室。“当时一家人特别高兴,因为终于不用再排队上厕所和做饭了。”刘杰说,相比于筒子楼,单元房在居住条件上上升了一个大台阶,除了出入自己的单元,无需和别人共用空间,对于隐私保护得较好。但自己对这里的记忆并不多,因为住了没多久就去外地上学了。

1985年,大学毕业后,刘杰选择了回济南工作,单位给他分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在玉函路上,这个房子他一住也是十几年,从结婚到生子。“那个时候,大家住的都是单位分的宿舍,也没有想法去买房。”

到了2008年左右,刘杰发现,小区的邻居已经有不少从同事变成了来济南打拼的租房客,自己也开始动了买房的心思。“当时整个济南市在售项目也没有很多,所以基本没怎么费劲,就确定了要买的房子,也就是现在住的这套。”刘杰说,这套124平方米的高层住宅,住到现在也觉得挺舒服,户型方正,小区环境也好。小区里有山体公园,天气好的时候爬爬山、遛遛弯,生活很惬意。但是回想起住筒子楼的时候,他说,怎么也想不到,还能住上这样的房子。

当记者问及下一次买房计划时,刘杰笑着说已经提上日程了,但不是给自己住,是为已经大学毕业的儿子准备的。“最近看了几个楼盘,发现现在产品太多了,原来就是知道毛坯房和精装修,现在还有什么绿色科技住宅、被动式住宅……你想买什么样的都有。”虽然相比上一次买房,现在要费点功夫了,但刘杰还是觉得是好事,“这说明几十年来济南房地产市场发展得挺好,大家都愿意来盖房子。” (本报记者 谷青)

新闻推荐

巨幅工笔牡丹画亮相林交会

9月18日上午,在菏泽国际会展中心大厅,几名工人师傅正忙着将色彩鲜艳、磅礴大气的巨幅工笔牡丹画张贴展出。据巨野县书画院...

巨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巨野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