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为歌,“传奇奶奶”出版第五部书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年轻人不怕起步晚,千万别偷懒,不下真功夫,学不来真本事。”83岁的“传奇奶奶”姜淑梅以自己的励志传奇,生动诠释着“人生不怕起步晚”的哲理。近年来,已届八旬高龄的姜淑梅频繁回巨野老家“上货”、拿起画笔“涂鸦”,推出了首部民谣与故事画集《拍手为歌》。
姜淑梅出生于巨野,1960年到黑龙江省安达市谋生,做了20多年临时工。早年读过几天书,60岁重新认字、75岁学写作、80岁学画画。人生经历丰富,历经战乱、饥荒年代,笔下故事精彩传神。此前已经出版《乱时候,穷时候》、《苦菜花,甘蔗芽》、《长脖子女人》、《俺男人》四部作品,曾经获得2015年度华文好书评委会特别奖等多个奖项。2015年,姜淑梅被评为感动菏泽年度人物。
没有菏泽老家,就没有这本书
“小枣树,耷拉枝,上面坐个小白妮……”“小老鼠上拐棍,拐棍滑,磕掉老鼠的牙,大老鼠哭笑老鼠叫,井里的蛤蟆来吊孝……”日前,83岁“传奇奶奶”姜淑梅推出自己第五部书 《拍手为歌》,这是她收集整理的一部鲁西南民谣集,也是她的第一本画集。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传承千年的民谣早已随着烟云消散,奶奶讲给孙子的老故事也渐行渐远。好在,83岁的姜淑梅注意到了。近年来,她频频回菏泽老家 “上货”(采访、记录的意思),辑录鲁西南老歌谣,还用稚拙的画笔为这些内容配画,图文并茂地再现了已经消散在时光中的风土人情和鲁西南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情态。
8月13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拨通了 “传奇奶奶”姜淑梅的电话,电话中传来的依然是她爽朗的笑声、熟悉的乡音。随着她的讲述,那过去的歌谣、那奶奶讲给孙子的老故事,逐渐流淌出来。
2014年夏天,姜淑梅回安达“上货”,认识了巨野老乡孙秀英。孙秀英是剪纸艺术家,不少作品已走出国门。熟悉的乡音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听说姜淑梅连续出版了几本书,孙秀英说:“咱小时候唱的那些小唱,我觉得很有意思。”孙秀英一说“小鞭梢,剪一剪”,姜淑梅就想起下句“俺问婆家有多远”。两个人一起把《小鞭梢》说完,又一起说“小枣树,耷拉枝,上边坐个小白妮儿”,说“小巴狗,上南山,撅金条,编布篮”,饭桌上说了半天。
回到家中,姜淑梅仍然忍不住哼唱这些家乡的 “小唱”。同为作家的女儿张爱玲,敏感地意识到这不就是传唱在中国乡间的民谣吗,她鼓励母亲以后“上货”时多留意这方面的内容。
母女二人曾经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对话。
张爱玲:您听说过 《诗经》吗?
姜淑梅:念经用的吧?
张爱玲:不是。《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集,里面有一部分诗歌就是从民间收集的。
姜淑梅:俺没念过书,俺哪知道?
张爱玲:你现在做的这件事,就是古代采诗官做的事,他们专门到民间去采集民谣,宫廷乐师谱曲以后,专门唱给国王听。
姜淑梅:这么说,俺还挺了不起呢。
从此以后,无论是上街买菜还是公园内散步,遇到山东老乡,姜淑梅便上前询问:“你会小唱吧?”为获得更多的线索,她采取启发式“上货”,一般都是自己先唱两首,然后再请别人唱。有一年回巨野老家,外甥女所在小区有两排长凳子,平日坐着不少老太太,姜淑梅天天都能上点儿“货”,有民谣也有民间故事。除了自己采访,她还请家人帮助自己寻找线索。“外甥女天天早晨出去打太极拳,跟她一起练功的,有个人叫付秀平,会很多小唱。俺带着录音笔专门到她家‘上货’,她对俺可热情了。”姜淑梅高兴地说。巨野县有名记者听说姜淑梅要 “上货”,便带着她找了很多人。听说附近村庄有唱民谣的、讲民间故事的,便叫亲戚开车拉到附近村庄。一位热心人还把多年前巨野县文化馆收集整理的一本歌谣谚语书借给她,这让姜淑梅收集了很多素材。
“没有老家,没有这些热心人,就没有这本书。”姜淑梅感慨地说,“谢谢老家!谢谢热心人!”
“这些民谣都很短,韵律和节奏感特别强,容易传唱。”姜淑梅的女儿张爱玲说,她曾经陪母亲多次回巨野老家“上货”,上货的主题就是老民谣。“老家是一片长满传说和故事的热土,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随便说点东西在我看来都是口吐莲花,这些东西太珍贵了,我真怕它们会随着老人们的离开顺水飘走。”张爱玲说。
八旬老人学“涂鸦”
不同于以往的《乱时候,穷时候》《苦菜花,甘蔗芽》《长脖子女人》等作品,《拍手为歌》是一部图文并茂的民谣与故事画集。里面的插图由姜淑梅亲自绘制,画风独特,令人过目难忘。
据了解,姜淑梅第三部书《长脖子女人》是民间故事集,编辑想配插图,但找不到合适的画家配图。张爱玲想母亲有剪纸的功底,应该可以自己配插图,便跟编辑说了一下,编辑欣然同意。有个小朋友听说姜淑梅在画画,便为他网购了画画教材和工具,她便从画玫瑰、牡丹、荷花开始“涂鸦”。
为了画好女人下跪的姿态,姜淑梅让女儿当起模特。女儿张爱玲跪下后,她说:“我想画一个人跪着,俩腿咋都画不好,这回俺看清了。”为了提高自己的视力,以便更好地画画,八十岁的姜淑梅做了白内障手术。“根据专业人士指点,我给她买了各种农民画和齐白石的写意画。”张爱玲回忆。
有一次,姜淑梅画了一只白色大公鸡,左侧又配了一朵花,好像是牵牛花,花朵硕大。张爱玲提出的建议:“好是好,但缺少地方特色,最好有过去的鲁西南特色。”几经修改,姜淑梅终于画出了符合配图要求的作品。通过自己的画笔,姜淑梅画出了已经不为今天年轻人所知的游戏、人物和生活、生产场景。
《筛箩箩》《小小虫》《石头蛋子》《小媳妇跳河》……翻阅着一篇篇民谣,一幅幅富有鲁西南地方特色的图景便呈现出来。
一位读者读完《拍手为歌》,说自己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他在网上留言:“姜奶奶用自己的纸和笔,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地再现了鲁西南的风土人情,这是时代的缩影,更是文化的传承。”
鲁西南大地上长出的文学
《拍手为歌》中收录的民谣,在内容上涉及生产、生活等方面,记录了鲁西南地区百年来的发展变化。在这部书中,她用童谣、图画和故事为读者架构起了一架通往旧时光的桥梁。
有人评价说,姜淑梅的作品是土地里长出来的民间文学,它扎根鲁西南大地,联通现在与过往。就像母女二人对话中提到的《诗经》,几千年前,便收集了大量流传在民间的动人诗篇。姜淑梅就像古代的 “采诗官”,走街串巷,收集民间小唱和老故事。
在《拍手为歌》的后半部分,收录了姜淑梅最新采集的民间故事。故事富有乡村历史底蕴,语言充满乡土气息,读来令人拍案叫好。《拍手为歌》里的老民谣和老故事,是普通劳动人民基于生产、生活经验而创作的,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民间文学。
从第一部作品《乱时候,穷时候》一炮走红,到《拍手为歌》横空出世,期间不到10年的时间。但这些作品的背后,是姜淑梅几十年的生活积累和鲁西南大地几千年的历史积淀。
采访中,张爱玲透露,姜淑梅近期两去北京,先后参与录制了《开门大吉》和《回声嘹亮》,大概八九月份播出。在《回声嘹亮》,跟姜淑梅场上互动的是巨野老乡刘和刚。
新闻推荐
进入汛期以来,雨量增多,巨野县永丰街道办事处高楼庄村村民高潭增站在巨龙河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家的农田就在离巨龙河不...
巨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巨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