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纺棉车,承载着30余年的记忆 它见证了我家兄妹三人的成长及生活变迁

齐鲁晚报 2018-10-18 05:33 大字

历经风雨侵蚀,纺棉车早已腐朽不堪。文/片 本报记者 赵念东

我的老家位于巨野金山脚下,村子虽然不大,但三面环山。春来生机勃勃,夏至满山苍翠,秋到一丛火红,冬临银装素裹。这是小时候在我心中的印记。初中时,我们搬了家,从村北搬到村南。搬家时,方才知道家中的东西那么多。母亲节俭,很多老物件不让扔,其中就有那架纺棉车,它也算一个见证者,见证了我家30余年的变迁。

母亲说,她嫁过来时,这架纺棉车就已经有了,是爷爷亲手打造的。母亲虽然没上过学,但对各种家务活却是轻车熟路,纺棉自然不在话下。

小时候,家里兄弟姐们三人,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买不起新衣服和新鞋,常常织布裁剪新衣,一件衣服要经过多次缝补和剪裁方能完成使命。此外,几乎每个农村娃都是穿着千层底布鞋长大,这便需要大量的线。而纺棉车可以将棉花加工成线,节省了很大开支。在那时,几乎每家都有这么一架纺棉车。

小时候,我认为纺棉车很神奇,再简单不过的构造,却在轻易间纺出细细的长线。那时候,我常常依偎在母亲旁边,听着“嗡嗡”的纺棉声入眠。

后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我们兄妹三人也长大成人,纺棉车却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被母亲收起来放在床下。偶尔看到母亲将它拿出纺线,不过次数越来越少,直到忘记它的存在。

初中时,家中搬家,母亲从床下拿出已布满灰尘的纺棉车。“没想到,这么多年了,还能用。”母亲尝试转动了几下。“带着它吧,好歹是个念想。”一旁的父亲说了句。

就这样,这架纺棉车随着我们搬到新家。不过仍是被放进了储物间。对于它来说,地儿变了,处境没变。

大二时,哥哥要结婚,我从学校赶到家里,刚进家门口,又听到了久违的“嗡嗡”声,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庭院里,母亲正在纺棉,一旁还放置着一台借来的织布机。“趁着眼睛还能看得清,给你们仨每人织一套床单。不知道咋的,原来不值钱的粗布,现在又值钱了?”母亲唠叨了一句。我搬来凳子坐在一旁,看着一圈圈转动的纺车,虽然被放置了这么久,除了有些许裂痕,但仍能使用,或许是爷爷技艺高超,将它打造得结实耐用。

后来,我们兄妹三人大学毕业工作,都在城市里站稳了脚跟,然后娶妻生子,爸妈也将家中的耕地租给他人,“倒班”似的辗转于各个城市看孩子,老家很少回。即便是回家也就是匆匆待上一两天。

今年十一假期,老家有亲戚的孩子结婚,在母亲的劝说下,我和爱人带着孩子与母亲回到了老家。我虽然每年都会回老家一趟,但每次都很匆忙。

一天,我突然想到了那架承载童年记忆的纺棉车,经过多番寻找,终于在院子里的一个偏僻的角落里找到了它。由于长时间风吹雨淋,它除了轮轴外,其他部位早已腐朽不堪,轻轻触碰,层层木屑脱落,如同一风烛老人,已早没有原来的模样。

“扔了吧,没人能用了,也用不了了。”母亲说了句。“还是留着吧,给咱看家。”我说。

如今,这架纺棉车已不再是一件工具,更像我们家中的一员,它见证了我们兄妹三人的成长,以及我家30余年的变迁。

全市征集“老物件”及背后的故事

老式工具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者”,这些“见证者”背后总有一些让人记忆犹新的故事。为使菏泽市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市民,进一步了解菏泽历史,感恩艰苦奋斗的老前辈在为我们缔造今天美好生活所付出的艰辛,进而以更高的热情来建设菏泽,本报即日起面向菏泽全市征集见证改革开放40周年的老物品及其背后的故事。

这些“老物件”需是改革开放40年内的,既可以是由各界人士收藏或使用的各种家用工具;也可以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菏泽物品。围绕老物品可以讲述它的故事、曾经的生活、留下的印象或着自己对生活变迁的感受。您可将文章和图片通过以下方式发送给我们。

1、可发送至电子信箱:164643455@qq.com 2、可发送至微信公众账号:牡丹传媒;3、可发送至今日菏泽微博;4、下载齐鲁壹点APP,在情报站中发送,然后@任意一名记者均可;

此外,您也可以联系本报记者(联系电话:17554073583),本报记者对您和老物品的故事进行深入采访,讲述过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

新闻推荐

巨野县凤凰办人民路小学北园校区举行一年级家长会

本报讯(通讯员孙巨林)巨野县凤凰办人民路小学北园校区举行一年级家长会,帮助一年级新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让家长有效地与学校...

巨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巨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