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了农耕展
观赏苏绣工艺品山东落子表演体验绘制潍坊风筝扎堆看济南皮影胶东大饽饽花样多
本报9月15日讯(记者 张晓涵)今年9月23日是秋分,也是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百花洲分会场特开设《中国农民丰收节·农耕文明主题特展》,通过二十四节气知识介绍、农业丰收场景实景展示、康熙御制耕织图、基本农具实物、解放后的农业丰收海报等展板、实物展示,再现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节庆文化传统。
据悉,为让长久远离稼穑之艰的城里孩子更生动地了解“村里人的生活”,主办方特地与菏泽巨野东隅村乡村记忆博物馆联系,借来数十件农民春耕秋收实际使用的农具,比如铧犁耧车、耘锄牛梭,以及“五谷”实物稻、黍、稷、麦、菽等,让前来观展的游客直呼“大开眼界”。
在百花洲雨荷居展出现场,记者看到,许多上了年岁的游客长久驻足在农具摆放展区,一边看一边激动地和身边朋友交流:这些农具我小时候都用过!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年轻游客,包括为本次博览会专门招募的许多大学生志愿者,对这些“特殊展品”知之甚少,一个劲儿拿着五谷庄稼实物请教工作人员何为“黍”、何为“稷”。
其实也不能完全责怪他们。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生于乡村的“00后”甚至“90后”自打出生就没有正儿八经接触农活了。没有想到,一次普通的农耕展,竟成了一代年轻人的“扫盲课堂”。大学毕业就留在济南生活工作了20多年的王先生这次带着7岁大的儿子一起观展,一圈看下来,他眼里竟泛出了点点泪花:这个展览让我重新想起了上学时的艰辛岁月,是父母日复一日的艰辛劳作,才把我从田间地头带到了繁华都市。我要告诉我的孩子,生活改善了,但根不能丢!
据策展方负责人介绍,在历史底蕴深厚、泉城特色鲜明的百花洲,拿出一个专门的院落举办农耕文明特展,其目的正是为了重新唤起人们、特别是孩子们的“乡村记忆”,让他们身居都市而不忘祖辈稼穑之艰、劳作之苦。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锐通讯员李富荣孙灿进入9月份,“文化济宁·百姓讲堂”继续上演两场内容精彩的讲座。济宁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夏代...
巨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巨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