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教育体制改革观察“样本”之庄科小学小学校闯出“大天地”

济南日报 2018-04-02 11:33 大字

庄科小学太“小”了。过了孙村立交,从经十东路向南拐入乡间小道,循街辗转而进,小巷深处,才能寻见她。简朴的校门,两栋小楼紧凑而立,局促得甚至连一个像样的操场都没有。再远望,四面墙,周围村居里升起袅袅炊烟。庄科小学太“大”了。校园里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每个角落都在“传情”,每个景点都在“启智”;“科普中国校园e站”在这里落户,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探究辽宁舰、神舟飞船、机器人的科学奥秘;正在力推的全员阅读计划更是为师生打开了一扇认知世界的窗。

“小学校,大教育”的治校方略,让这所建于1927年的近百年老校重新焕发活力,打开视野,关注未来。“欲成才,先成人,我们当下做的就是为学生明天成人奠基。”校长贾玉美说。学生合唱比赛。学生在练习扬琴。

A 成就教师

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走近庄科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书写在校门外的8个大字——“质量立校、创新施教”。而在几年前,这样掷地有声的口号,是很难在这所学校发出的。

距离市中心30公里,地处巨野河街道办事处庄科村的庄科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学校。受地缘影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教育人才引不来、留不住是制约其发展的一大瓶颈。对此,贾玉美感触颇深。2014年,时任该校副校长的她,分管学校人事工作,按照惯例,在新教师报到前,她要到区里将新教师领到学校“认认门”,没想到她刚到就被泼了一盆冷水,原来两位新教师一听要被分配至庄科小学后,转头就走了。第二年,她又到区里“领人”,当年被分至学校的新教师有5位,为了防止流失,区里为学校做了“保护措施”,在新老师到校前,对于分配地实行保密。贾玉美形容当时的自己就像一位“黑出租”司机,一路上不断被新教师问及目的地,但她始终回答“到了,就知道了”。尽管做了如此周密的安排,在最终报到时,仍有1位新教师没有来。

“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教师,必须想办法把优秀师资引进来、留得住!”2015年,贾玉美任庄科小学校长,上任后,她首先启动了“人才强校”战略。学校发展愿景是希望。贾玉美认为必须把这份希望根植于老师内心,他们才会有坚守的勇气和动力。在一次次凝聚共识中,“为学生明天成人奠基”的理念深入人心;随着周围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老师们更有理由相信,未来五六年后,这里将会成为高新区设施最完善、校园环境最优美的学校。多年人事工作经验告诉贾玉美,留住人才的关键在搭建平台,一方面将名师、专家请进学校与老师面对面交流,一方面亲自挂帅,带领老师到南京等教育先进校学习经验。为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学校实施“青蓝工程”,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以老带新、以新促老。

语文教师沈洁是2017年入职的新教师,这是她第二次选择庄科小学。2014年,她以合同教师的身份进入这所学校,原本只想把这里当跳板,没想到在这里扎下了根,在去年高新区招聘聘用制教师时,她第一时间报了名,填报的第一志愿是庄科小学。去年,包括沈洁在内,被分至庄科小学的新教师共6人,在最终报到时,一个都没少。

B 快乐学生

“让儿童成为儿童”

前不久,贾玉美刚摸了一遍“家底”,学校教师平均年龄38.84岁,比前两年又年轻了几岁。年轻力量的源源注入,让这所近百年老校焕发活力。去年11月,学校正式加入高新区基础教育集团,捆绑式评价,让学校与教师成为命运共同体,老师们的工作积极性被极大激发。老教师毕玉德今年5月就要退休了,依然奋战在教学一线,承担品德与社会、美术教学任务的同时,还主动担起了学校科普室的维护工作,他说要站好最后一班岗,无愧内心、无愧学生。“95”后小伙张震是学校最年轻的教师,身兼语文教师和体育教师双重职责,繁重的工作量没有让他退缩,反而越干越有劲。

在“KPI”考核指标中,教学质量是重中之重。现在老师们聚在一起,讨论最多的就是如何转变教学思路,提高课堂效率。新学期,学校启动“每人一堂公开课”活动,老师们互相之间取长补短。

记者走进庄科小学时,正是下午第一节课,教室里,学生几个人围成一个小组激烈讨论着,他们成了课堂的主角,老师更像一个组织者、激励者。贾玉美介绍,现在全校所有班级都在试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每个班的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课前,学生预习导学案;课上,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解决预习中碰到的问题,任课教师则适时进行点拨,以此达到最佳课堂效果。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自信心不断增强。去年在百家讲坛主题演讲比赛中,该校学生以全区第一的好成绩冲进决赛,并获得了市级一等奖。

课间,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学生读书的身影。每每看到学生捧着书聚精会神地看的时候,贾玉美都很欣慰,也想方设法为孩子们创造更多读书的机会。学校读书室随时向学生开放,班里设置读书角,班级之间开展“读书漂流”活动。行为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新习惯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为让阅读成为师生的习惯,庄科小学实施了21天读书计划,教师和学生坚持每天读书,教师写读书笔记,学生写读书记录卡。

新学期开学不久,学校就给每位学生发放了一份调查问卷,征集学生对学校、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或建议。“只有了解了学生的需求,我们才能为他们提供更加适切的教育。”贾玉美认为,小学阶段的孩子属于儿童阶段,让“儿童成为儿童”才是成功的教育。为满足孩子个性发展需求,学校开设了多样的校本课程,赋予学生选择权,让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举办读书节、英语节等活动,为不同特长的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评选各种形式的“校园之星”,让每一个学生在愉快、自信中快乐成长。

C 联通家长

构建家校育人共同体

乡村学生的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大多存在这样的误区:孩子送到了学校,一切都交给了教师。乡村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家校沟通不畅。起初,庄科小学也面临这样的困惑,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千差外别,导致孩子习惯参差不齐,这就使学校教育教学更加琐碎,老师工作更加繁忙。比如,开家长会,到场的家长寥寥无几,且来者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班主任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台下却无动于衷,根本谈不上什么互动。

面对这样的局面,贾玉美急在心里,但20多年农村教育经验又告诉她,转变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从长计议。首先,学校建立一个家校沟通机制,成立了庄科小学首届家长委员会,各班也成立了班级家委会;每个班级都建立了家长QQ群或微信群,随时上传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每周,班主任还会在群里向家长分享一篇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学校开学典礼、庆六一文艺演出等活动,邀请家长参与进来。其次,学校还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校长接待日活动,邀请家长进校园、进课堂,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学校和教师工作。另外,学校还成立了家长学校,不定期组织家庭教育知识讲座。“通过看学校推荐的一些文章,听家庭教育讲座,我才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六年级一班学生姜吉梅的爸爸说。

这里有一部分学生的家长常年外出打工,许多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在日常教学之余,庄科小学的教师们也义务当起了家庭教师。教师曹冰青发现班里有一位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她利用午休时间去家访,发现学生的家庭出现很大变动,学生的心理因此受到影响,找到病根后,她主动找学生谈话,帮助学生疏解压力,很快,这名学生又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了。在这里,曹冰青这样的教师不是个例,每天下午放学后,刘兴芳、卢立新、田杰等教师都会义务辅导学生功课,教师路小燕经常下班后到学生家里走访等。 (本报记者朱士娟)

新闻推荐

树苗卖给园林店,来收钱时人去楼空 莫贪小便宜 小心入了坑

本报记者李胜男去年在任城区李营街道附近,有三名男子开设了两家店面收购树苗,在临近结款时人却消失了,42名树农被骗6万余元。民警历时一年追踪调查,终于将三名涉嫌诈骗的嫌疑人抓捕归案。今年3月22日...

巨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巨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