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产业带动大活力 ——巨野县柳林镇***工作侧记

菏泽日报 2017-09-28 04:38 大字

巨野县柳林镇依托自身产业结构特点,建立多元化扶贫车间,以“产业+基地+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精准发力”坚持精准施治,靶向治疗,发挥优势,依托近乡就土、易学易会的产业,积极推进就业扶贫,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为结对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可持续性就业能力,努力实现扶贫由单纯“输血”向“造血”转变。如今,柳林镇通过全力推进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切实做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走出了一条企业发展与贫困户脱贫“相辅相成、相互共赢”的道路。

小服装带来大效益

在柳林镇王安楼村,人多地少是这个村的特点,由于村里没有产业基础,村民大多在外打工。而在今年4月份,返乡创业村民王伟社在村两委的协助下,申请建设了一座服装加工扶贫车间,村民们实现了“打工不用往外走,挣钱就在家门口”的良好态势。

在扶贫车间里,十几名女工正在赶制一批发往江苏的订单,企业负责人王伟社说:“在进厂之前,这些留守妇女除了在家伺候几亩田地外,大多时间无所事事,一年到头钱包总是‘鼓\’不起来,现在工厂建到家门口,村民实现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角色转变,不再为收入犯愁了。”

今年34岁的服装厂工人张娜娜高兴地说:“村里有了扶贫车间就是好,不但能照看老人和孩子,每月还能挣到近3000元左右的工资。”

小扫帚扫出致富门

小扫帚虽然不起眼,但日常生活却离不开它。扎扫帚是一门古老的民间工艺,经过农家艺人的巧手,杂乱的枝条变成了一把把整齐实用的扫帚。

巨野县万福竹器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座扶贫车间,占地6亩,由村两委申请创建,现有工人30余名,收入相当可观。该厂负责人张存义说:“我们在政府的领导下,创建了扶贫车间,吸纳了很多贫困户,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问题。”

正在工作的王大爷高兴地说:“我这60多岁的老头子,还能拿到厂里工资,一个月能挣2000元,俺一辈子都没想过,谢谢共产党!”

小番茄引就致富路

小番茄又叫圣女果,它既是蔬菜又是水果,小番茄色泽艳丽、形态优美,味道可口、营养丰富,除了含有普通番茄的所有营养成分之外,其维生素含量比普通番茄高,很受客户青睐。

柳林镇乔张庄村大学生张万峰,放弃良好的工作,投身于农业建设中,创建了占地70余亩的冬暖式大棚,运用科学管理的方法,培育了市场需求的小番茄,吸引了来自济南、青岛、商丘的客户。

张万峰的创业精神深受柳林镇党委政府的关注,协同乔张庄村两委进行帮扶。在冬暖式大棚内,今年53岁的王桂芝头戴一顶粉色帽子正在认真挑拣品相不佳的小番茄。王桂芝是乔张庄村人,她的孩子和爱人在外打工。“我们忙起来,水都顾不上喝。可是累点儿比没活儿干强,累点儿俺高兴。”她一边展示她粗糙的双手一边说。跟王桂芝同村的张大姐一边采摘小番茄,一边乐呵呵地说:“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活儿干,对我们来说真的太好了!原来我们家就我爱人一个人挣工资,经济有些紧张,现在俺也能帮着分担一点儿,生活压力小多了。现在终于能挣钱顾家两不误了。”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土地流转的加快,如今在柳林镇,像王桂芝这样在家门口就业的留守妇女越来越多。她们就近就业,既增加了自己的收入,又解决了周边种养大户劳动力匮乏的难题,还可以学到很多实用技术,一举多得。

目前,全镇发展各类种植专业合作社30余家,特色种植专业村20多个,家庭农场10余个,培育特色养殖户80余户,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0余家,建成运行的扶贫车间20余个,培育了柳林工笔画院、飞翔生态园等特色扶贫项目,初步形成了特色产业带动扶贫的良好态势。

通讯员崔德荣

新闻推荐

“为了这个家,再苦再累也不怕” —— 记巨野县核桃园镇黄庞庄村村民柳秀英

在巨野县核桃园镇有这样一位好媳妇好母亲,面对半身不遂的丈夫和儿子,顽强的她和命运进行抗争,自己担起家庭的全部重任,当问起她苦不苦累不累时,今年63岁的柳秀英坚强地说:“为了丈夫和儿子,再苦再累...

巨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巨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