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非遗志愿服务队,采用“非遗+健身”“非遗+直播”方式互动教学 “三宝”非遗村,技艺传承“活起来”

农村大众报 2021-09-01 13:51 大字

什李村表演队。村里保存40年的“狮子皮”。绿树掩映下的鄄城县彭楼镇什李村,一尊“非遗之乡”石碑立在村头。广场上,打着大洪拳与练着马叉的石像伫立在一边,像是在给路过的每个人“表演”。而另一边,十多位村民正在打着拳舞着狮,这样热闹的场景在村里常见。

“马叉、大洪拳和狮子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们村的宝贝。”该村省级非遗传承人李忠君说,这三个技艺传承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李忠君说,村里老一辈人曾告诉他,在数百年前,先人在山西洪洞县居住,他们的狮子舞、大洪拳、马叉技艺,在当地很受欢迎。迁至彭楼镇的先人人数有十余人,皆姓李,因而得名什李村。

据介绍,“三宝”中,传统拳法大洪拳传承时间最久,至今已有千年历史,而马叉由武器三股钢叉演变而来,主要配合狮子舞表演。狮子舞风格独特,那一身狮子皮制作工艺特殊,形象逼真。

“在多年前,大洪拳被列为省级‘非遗’,之后马叉舞被列为市级‘非遗’,狮皮工艺也被列为省级‘非遗’。”李忠君说,“三宝”传承至今,村里格外珍惜,还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2014年,村里成立了表演队,常在本村及其他村庄表演,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去年,表演队自发组织了一场非遗‘三宝’联欢晚会,晚会结束后,村里好几个年轻人找过来,主动要求学‘三宝’,我们很欣慰。”表演队队长李忠君说,村里有数十名年轻人跟表演队学过“三宝”。

在什李村,还有不少中小学生也跟着学习“三宝”。记者见到李忠君时,他正在教自家孙子舞马叉。年仅12岁的小朋友,已经可以熟练地在手肘间舞动马叉。每年寒假期间,什李村都会组织公益培训班,村里的中小学生可以到班上学习“三宝”技艺。

“村里有专门的练舞室,马叉等都放在室内,中小学生随时可以过去练习。”李忠君说。现在,村里有近40名中小学生学习过“三宝”技艺,不少孩子技艺练得不错。

非遗“三宝”的传承,除了有本村的年轻人和中小学生,还有彭楼镇的非遗志愿服务队。“镇上成立非遗志愿服务队,目的就是让群众能更深入了解非遗文化,提高群众的认同感,让非遗文化得以传承。”彭楼镇文化站负责人许明瑞说,为了将“非遗”无缝隙融入群众中,镇上采用“非遗+健身”模式,让群众在日常健身中学习和了解“非遗”,丰富村民生活。

“村表演队有20多人,都是文明实践志愿者,平时我们会不定期到各村的广场上参加展示活动。每次活动,大伙都积极参与。”李忠君说。为了让非遗“活起来”和“火起来”,彭楼镇还创新“非遗+直播”方式,鼓励非遗传承人通过网络平台直播,实时科普讲解和互动教学,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到传统艺术。

农村大众报记者张婷

通讯员房正

新闻推荐

菏泽市“吹哨”平台精准服务快速解决企业燃眉之急

本报讯(记者王振宇)日前,记者在市吹哨办获悉,8月16日至8月22日,全市“吹哨”平台共受理企业有效求助“哨声”437个,办结425件,办...

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