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非遗” 守护美丽“乡愁” 鄄城鲁锦织造和砖塑制作展示活动见闻
刘春英向市民展示鲁锦织造技艺
“哐当,哐当……”一织女端坐在织布机这一端的布柱前,双脚踏板上下交替,双手轮换着操纵机杼和梭子,双手翻飞,穿梭往复,娴熟的动作如弹钢琴一般美妙。2月27日,中国(鄄城)鲁锦博物馆内传来织布机声古老而又单调的声音,但对于到这里参观的市民来说却是那样悦耳、动听,更像是一首古朴、遥远的歌谣。这是中国(鄄城)鲁锦博物馆举行“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鲁锦织造和砖塑制作展示活动”。鲁锦传承人刘春英、砖塑传承人谢新建现场展示操作过程,让人感受家乡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回味难忘的乡情乡愁。
在鲁锦展厅里,织布机前吸引了老人、年轻人和孩子的观看。有些孩子好奇地打量着他们从未见过的织布机,叽叽喳喳地询问着各种问题。刘春英等人坐在老式织布上穿线、引线,给人呈现出了一幅久违的画面。“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脍炙人口的唱词,它反映了古代人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特点。在小农经济时代,纺花车、织布机是解决人们温暖问题的唯一途径。村子里都种着棉花,家家都有纺花车,女人从小就要被母亲教会纺花和织布,这也是乡村女人必备的过日子的本领。
“作为全手工操作的提花织布,鲁锦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前前后后要经过72道繁杂的工序。其中掏综是鲁锦织造的核心技艺,根据织锦图案的设计要求,将1200根经线分别准确穿过不同位置的四个综片,这是保证织锦图案完美体现的重要环节。能熟练掌握掏综技艺的只是一少部分织工。”中国(鄄城)鲁锦博物馆馆长路维民介绍,如果把织锦工艺粗略地归纳一下,可以概括为18道主工序:采棉、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染线、浆线、沌线、落线、经线、刷线、做综、掏综、吊机、栓布、备纬、织布、了机。每道主工序里还有很多道子工序,可以想象得出,织锦里蕴藏着多少繁杂的劳动,而这也正是鲁锦工艺价值的体现。
“八个盘子八个碗,漫天的星星乱挤眼”“老朝廷”“手表风扇面棋花”“风交雪”……成千上万的农村妇女用纯朴的情感、巧妙的构想和独特技艺编织出一个个富有象征意义的色彩图案,并为这些图案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含义。
在砖塑展厅,一块泥巴在谢新建手中仿佛被注入了生命,经过一番娴熟的操作,一个栩栩如生的塑像便展现在了众人面前,再经过他的后期修饰,一个个精美的花纹,衬托得塑像更加逼真。“这样子做好后,经过烧制就是完整的砖塑了。”谢新建一边雕刻花纹,一边向围观的人介绍着。
据了解,砖塑艺术作为民俗造型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以立体画的形式把人类的活动和想象,定格在一块块青灰色的砖坯上,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鲁西南一带颇有影响。其中,最著名的是鄄城县彭楼镇的谢家砖塑。
鄄城砖塑的代表人物谢新建,作品主要有戏曲砖塑和花鸟砖塑两种。艺术构思和表现形式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多运用变形、夸张、概括的手法。在制作方法上,高浮雕和浅浮雕相结合,表现形式多样。以小说戏曲故事为题材的砖塑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路维民告诉记者,这是举行的第六次“非遗”展示活动,让参观者感受家乡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承载了很多人乡情乡愁。尤其是通过实物展示,让孩子们对家乡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文/图 记者 焦同帅 通讯员 刘永霞
新闻推荐
扫描二维码观看现场视频除雪忙本报菏泽2月25日讯(记者牟张涛)2021年的首雪翩然而至。一片片雪花像舞动...
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