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爱红:从“打工妹”变身致富领路人

菏泽日报 2021-03-03 07:48 大字

冯爱红在车间加工数据线

鄄城县董口镇史庄村睿尔电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公司创始人冯爱红正与100多名工人一起,忙着加工一批数据线,一派热火朝天的开工场景。

冯爱红曾是一名打工妹,她在江苏电子厂打拼多年,有着稳定的工作和不错的收入。

在江苏打工期间,冯爱红发现那里的电子厂普遍存在招工难的现象。她回家探亲时发现,家乡的许多姐妹为了照顾小孩、老人而留守在家,造成劳动力闲置。

“那时我就想,如果将江苏那边的电子加工项目带回家乡发展,动员家乡留守妇女一起干,这样既可以解决江苏电子厂员工不足的难题,同时也解决了家乡留守妇女的就业难题。”冯爱红说。

敢想就敢做。探亲返厂后,经过和丈夫的一番讨论,冯爱红终于下定决心,和丈夫双双辞职,放弃了在电子厂的高薪工作,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返乡后,冯爱红积极同江苏电子厂家联系,多方筹集资金,成立了睿尔电子有限公司。随后,她又到公司周边,挨家挨户动员留守妇女参与进来。

冯爱红告诉记者,很多村民之前都没接触过电子产品,担心做不来。几经周折,她仅仅招聘到了10名员工。

初次接触电子产品加工培训的员工,因为各项操作流程都不熟悉,造成了大量的原材料耗损。冯爱红不但不心疼,还一直鼓励工人大胆尝试。后来,第一批工人在一个月后拿到了工资。

“电子产品加工看着难做,其实经过几天的培训就能上手,做起来并不复杂。”冯爱红说。鄄城县妇联为了支持和鼓励她培训更多的留守妇女就业,专门向省妇联申请了2万元资金,用于补助员工在培训期间的原材料耗损。

随着订单的增多,所需工人也越来越多。2019年,公司扩大规模,冯爱红将公司搬迁到了董口镇史庄村的扶贫车间里,工人人数从最初的10人,增加到了100多人,她们都是来自周边村庄的留守妇女。

车间工人常海春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因病失去了劳动能力,年迈的父母需要她的照顾,这些年,她一直是家里顶梁柱,肩负着一家人的生计重担。

“我是公司的老员工了,一个月能领3000多元钱,足够我们一大家子的花销了。”常海春笑着说。

看到身边的姐妹开心,冯爱红自己也欣慰。创办公司的这些年,冯爱红既能陪伴着孩子们慢慢长大,又能照顾年迈的父母,还给与了他们优越的生活,冯爱红自己也非常满足。尤其是看到车间的姐妹在家门口变身工人,靠着自己的双手挣钱养家,让她更加觉得自己回来值了。

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冯爱红又相继在临濮镇等地开设了3个分公司,共带动160多名妇女就业脱贫,成了周边名副其实的致富领路人。

记者 焦同帅 通讯员 刘永霞

新闻推荐

做个洒脱的诗人真的很难

读史札记□高晓亮在建安时期的文坛上,曹植绝对算得上是文学大佬。其诗作不仅引领其时,而且辉映后世,比如《...

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