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瘫痪丈夫15年,鄄城县郑营镇农家妇女张景芝—— 用坚强撑起一个家

菏泽日报 2020-09-03 08:44 大字

53岁的张景芝家住鄄城县郑营镇李庄村,她黑瘦孱弱,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15年来,她用柔弱的双肩担起家庭的重担,她用15个春夏秋冬的陪伴,诠释着对丈夫的不离不弃。她是远近闻名的孝顺媳妇、贤惠妻子、坚强母亲,是当地干部群众有口皆碑的好女人。

张景芝原本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丈夫是家里的顶梁柱,她相夫教子,照顾家庭孩子。2005年,为了贴补家用,夫妻二人带着年幼的女儿在浙江打工,丈夫在一家钢铁厂上班,她一边看孩子一边做些手工活,日子简单幸福。她说自己记得非常清楚,是最热的六月,她做好了午饭等丈夫回家,但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她想着可能是加班耽误了。直到同村一起打工的人推开家门,带着哭腔对她说:“俺哥出事了,送医院啦。”即便听到这样的消息,她也以为丈夫只是磕着碰着之类的外伤,而事实上,丈夫已送进重症监护室,命悬一线。

丈夫因为触电,当场昏死过去,在重症监护室里躺了20多天,才有了生命迹象。这期间,张景芝天天以泪洗面,哭得嗓子沙哑至今没好。虽然她觉得自己心力交瘁,但一遍遍告诉自己一定不能倒下,她要等丈夫醒来,她要照顾好孩子。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丈夫所需的药品,她瘦弱的身体每天在医院里穿梭。丈夫终于醒了,等待她的却是更大的考验。

丈夫在医院里住了6个月,虽然保住了性命,但脑细胞烧死了百分之八十,如同婴幼儿一般,不会走路,不会吃饭。他们年底回到老家。张景芝每天帮他按摩,每顿饭一勺一勺喂,这一坚持,就是15年。在这期间,有人曾劝她改嫁,生活可以过得轻松些,但她内心特别坚定,再苦再累,不能不管孩子,再穷再难,不能抛下丈夫。她还跟笔者提到了自己的公公,公公虽然年迈,但以前能在家里照看丈夫,她出去干点零活贴补家用,她没有能力买贵重的营养品孝顺公公,每次发了工资都在街上买两个包子,一个给公公,一个给丈夫。丈夫像孩子一样笑,公公拿着包子不舍得吃。张景芝就对他说:“爸,您快吃吧,儿媳妇没能力,只能给您买个包子吃,这是我的心意。”公公逢人便夸儿媳妇:“没有景芝,儿子早就活不了了,景芝来李家受大罪了。有景芝在,我不操儿子的心。”去年,83岁的公公安详地去世了。悲痛之余,景芝尽心尽力地操办公公的丧礼。唯一的帮手撒手人寰,日子变得更加艰难,张景芝只能在家照顾丈夫。

一年到头,张景芝从没买过新衣服,身上穿的是邻居和亲戚给的,孩子也特别懂事,从不乱花钱。哪怕天黑了,也尽量不开灯或少开灯。家里有风扇,也不舍得开,最常用的乘凉方式就是蒲扇。夏天的时候,丈夫喜欢坐在门口,张景芝就在一旁用蒲扇为丈夫扇着。笔者对张景芝的丈夫说:“你这媳妇也太好了!”他貌似听得懂,拽拽张景芝的衣角咧着嘴笑。采访结束时,笔者见到了张景芝的儿子,虽然有些腼腆,但很认真地对笔者说:“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因为有妈妈在,家里再穷也是家。”张景芝告诉笔者,国家的政策好,把他们家纳入了低保,亲戚邻居和镇里的志愿者经常来家里帮忙,生活有了保障,儿子今年考上了德州一所大学,女儿上高二,上学还能申请救助金,她的日子有盼头了。

交谈的过程中,张景芝几度泪流满面,但总是抹着泪露出笑容。她说,自己不懂大道理,但日子总得过,苦总得有人来吃。修得一世夫妻不容易,就算丈夫一直生活不能自理,她也会一直照顾下去。

通讯员 张 霞 记者 焦同帅

新闻推荐

历山古遗址:上古舜帝诞生之地和躬耕之所

历山古遗址及出土的汉代至龙山文化的陶片(资料片)历山古遗址是上古舜帝诞生之地和躬耕之所。位于鄄城县闫什镇历山庙村西,...

鄄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鄄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