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口的凝望 刘剑锋
位于洛河中央的小寨子,上面曾经是洛神庙。
灵口镇焦村出土的人头壶
拿什么来寄托洛河的曼妙美丽、神秘幽长并让我们牵念铭记以至深情款款?莫过于一尊神。于是,有了洛神。从2000多年前到现在,洛神作为洛河的一个神秘而绝美的符号,一直飘逸隽秀地站在洛河上,“荣曜秋菊,华茂春松”,清澈的目光在凝望着时间。而比洛神的凝望更早的,是来自6000年前的凝望——出现于灵口的人面陶壶。
洛神
传说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河图,开山斧,避水剑。其中“河图”是河伯授给大禹的。
河伯为谁?神话中黄河之水神,原名冯夷,也作“冰夷”。宓妃,即司掌洛河的地方水神——洛神,伏羲氏的女儿,因迷恋洛河两岸的美丽景色而跑到人间,在洛河岸边教会了有洛氏部落人结网捕鱼以及从伏羲那儿学来的狩猎、放牧、养畜方法。有洛氏,洛水边古国名,后被商灭。
《史记·司马相如传》中《上林赋》曰:“如淳曰:宓妃,伏羲女,溺死洛水,遂为洛水之神。”唐代,李善注《文选·洛神赋》继承淳注说法:“宓妃,宓羲氏之女,溺死洛水,为神。”如淳,三国时著名学者。
神话说宓妃在洛河边弹琴,与人们载歌载舞,其优美的琴声和歌声吸引了河伯,河伯一下子被宓妃的美貌搞得魂出七窍,于是不管不顾地将其抓至水府深宫。善射的天神后羿因射死了天帝的九个儿子而被罚留在人间,他对河伯劫掳美女的行为很是不齿,于是打败河伯救出宓妃。河伯被打败,本就窝一肚子火,又听说宓妃与后羿相爱,于是大怒,搅动黄河、洛河之水吞噬田地、村庄,祸害百姓。后羿可是吃素的?拿出弓箭射了河伯的左眼,河伯仓皇而逃。
中国文学中,人神相恋主题的滥觞源于屈原的《楚辞》,洛神首次作为诗人所追求的神女身份而出现:“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盤。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两汉文学既承袭了《离骚》之风,洛神宓妃形象依然丰满而迤逦,又有了浓郁的世俗化倾向。《上林赋》:“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绝殊离俗,妖冶娴都,靓妆刻饰,便嬛绰约。”《淮南子·俶真训》:“妾宓妃,妻织女,天地之间,何足以留其志!”《思玄赋》:“载太华之玉女兮,召洛浦之宓妃。咸姣丽以蛊媚兮,增嫮眼而蛾眉。”
描写洛神宓妃形象而名垂千古、无人望其右的,则首推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等等文字,无人能复。
《洛神赋》原名《感鄄赋》,后被曹植的侄子也就是曹丕的儿子曹睿下诏改为《洛神赋》。何以叫《感鄄赋》?鄄,为曹植封地,即今鲁豫交界处的鄄城县。曹植在《洛神赋》序中说,该文系其于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入朝京师洛阳后,在回封地鄄城途中经过洛水时,“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而作。《感鄄赋》之名本无异常。
但是,“鄄”与“甄”相通。“甄”何者?甄夫人也,即曹植哥哥曹丕之妻。甄氏原为袁绍次子袁熙之妻。建安九年(204)曹操率军攻下邺城,因甄氏美貌旷世绝伦,被曹丕一眼相中,纳为妻妾,甚是宠爱,生下儿子曹叡和女儿曹氏(即东乡公主)。
千古绝唱,均来自感之深,思之切,情之浓。《洛神赋》中描写作者与美丽绝伦的洛神邂逅,其荡气回肠的思慕爱恋、悲伤怅惘,可谓感天动地,若无感之深、思之切、情之浓,何以能出此绝唱?
曹植的思慕悲伤及写作此赋的灵感源自何处?史上传曹植与嫂子甄氏情深意长,一个才华盖世,一个美貌绝伦,才子佳人邂逅,怎么会没有故事?《感鄄赋》何以不是“感甄说”“感甄故事”?虽古今学者对“感甄说”多有批驳,但是读马伯庸先生发表于2010年第9期《人民文学》上的《风雨〈洛神赋〉》一文,其飞扬的文采之下,是丰富扎实的史料论证、严密可靠的逻辑推断,不仅坐实了曹甄之恋的事实,而且牵出了隐藏于历史重重迷雾之表象下的宫廷阴谋。洛神既是洛河之神,又是曹植心中无比思念的美神、情人。
洛水之神,隐藏着洛河上多少秘密。
灵口的洛神庙
作为洛河上的一尊神,人们何以不感之、念之、祭之?于是便有了洛神庙宇。
元代,在洛阳今瀍河回族区洛川街便有座洛神庙。偃师市顾县镇曲家寨村、巩义市回郭镇刘村都曾有洛神庙。而洛宁县长水乡西长水村的“洛出书处”有一洛神庙,庙内有洛神像,为仅存的洛神庙。
洛河到了灵口,汇聚了洛南大大小小1300多条1公里以上的河流之后,河水流量剧增,水域宽阔,适于水运,因而,灵口曾经是洛南通往中原地区的一条重要水路。《洛南县志》载:“官桥河、灵口,素为渡口。”官桥河即柴峪沟口渡口。不过明清时期,由于水量较弱并不适于船只往来,洛河的水运方式主要是放排。
由于通畅的水运,让上游的洛南和洛阳暨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密切的联系,在物资交流频繁的同时,文化也因此得以交流和传播。因而,作为洛河上重要的文化符号——洛神,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又如何不在洛河上游的洛南“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灵口镇沿洛河下行约3公里的庙湾村,一个孤岛一样的寨子独然静泊于洛河中央,波光粼粼中绿树掩映;即便夏秋洛水暴涨,洪涛拍岸,其孤岛岿然不移,安然无恙,犹若惊涛中一叶处惊不乱的扁舟。谁护佑着这座小小的孤岛?洛神。
寨子上有个庙宇,为圣姑庙,当地人习称娘娘庙、神女祠、洛神庙,供奉“河洛之神”宓妃。
诗人用文字记录了这座庙宇。
唐代诗人皮日休的《圣姑庙》云:
洛神有灵逸,古庙临空渚。暴雨驳丹青,荒萝绕梁梠。
野风旋芝盖,饥乌衔椒糈。寂寂落枫花,时时斗鼯鼠。
常云三五夕,尽会妍神侣。月下留紫姑,霜中召青女。
俄然响环佩,倏尔鸣机杼。乐至有闻时,香来无定处。
目瞪如有待,魂断空无语。云雨竟不生,留情在何处。
明人高秀美有诗《神女祠》:
路转俄闻鸡犬声,柴扉开处白云生。
插花稚女有娇态,倚竹老翁无俗情。
灵药雨余闲自采,好峰云外书难成。
沿溪剩有桑麻地,拟卜邻居事榻耕。
清初学者潘耒亦写有《洛神庙》:
造端托兴亦多辞,赋笔宁当菀帝姫?
赖是感甄人共晓,洛神千古尚留祠。
这座孤岛上的洛神庙曾多次损毁又多次修葺,最终还是消失于洛河的波光之中。
人面陶壶:6000年前的凝望
灵口镇溯洛河而上约2公里处,龙河和洛河交汇的一个三角地带,为焦村。1983年9月,考古工作者在这个三面临水、面积1500多平方米的地方,发掘出战国时期的石斧、石铲刀、石锄、陶碗、陶盆、骨针、骨锥等,属新石器时期中期仰韶文化及龙山文化类型。
从焦村而西约2.5公里,洛河弯出的一个河湾,为宋川村,这里有个狗滩。1983年9月,考古工作者在这里1500多平方米的区域,发掘出属新石器时期晚期龙山文化类型的石斧、石铲、石杵、石刀、刮削器及陶片。
焦村和狗滩遗址的发掘,意味着在当时新的“高科技”产品——磨制石器出现之后,人类社会完成了第一次飞跃,我们的祖先便与洛河上游花石浪茹毛饮血的原始狩猎时代挥手告别,进入了原始农业阶段,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划时代的革命:因为工具产生效率,更多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增多,有了剩余产品,私有制出现并催生出城市及国家。作为完整的人,自此进入文明时代,开始凝望未来。
我们一直在寻找那双凝望未来的眼睛。
终于,在一只人头壶上找到了这双眼睛。
2018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推出《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集《人头壶——最初的凝望》。片子开始的解说词是这样的:“你来自泥土,头微微扬起,仿佛仰望天空。6000多年过去了,我们进食、生存、繁衍、不断进化,而今凝望着你,我们依旧在思索着一切的意义。”
这个“仰望天空”的人头壶来自于灵口镇焦村。
1953年,焦村人扩建村小学时挖掘出土了人头壶。人头壶高22.5厘米、腹颈13.5厘米、底颈6.3厘米,1977年6月被西安半坡博物馆征集并馆藏。
这只神秘的国宝级的人头壶,其材质为泥质红陶,专家鉴定其火候较高,陶质坚硬。人头微微上仰,双目上眺,仿佛凝望着远方。眉目清秀俊朗,鼻梁修长,而嘴唇上翘着,像孩子一样纯真而干净,仿佛在轻轻地诉说着什么。而头发则为扁平的锥刺纹,整洁而精美,似乎折射着人对自身的尊重和珍视,以及生活的平静。这张6000年前的比例协调、眉清目秀的脸,平静中透着无限的思绪,是怅惘、是迷茫,还是清醒?是对生活对命运的思索,对过往岁月的怀恋,还是对未来的憧憬?
壶体与身体融为一体,与头部浑然天成。壶体整体上呈高颈小平底形状,腹部微微隆起,圆润清雅,温馨安详又带着一种微微的慵懒,酷似一个孕妇。这是人们对女性及其生育的一种崇拜吗?西安半坡博物馆副馆长何周德这样说:“当时医疗条件、物质生活都比较艰苦,小孩的成活率比较低,所以产生了对女性的崇拜,对生育的崇拜。除了对生育的崇拜,新石器时代还有对多子多产的崇拜,如陶器上出现的鱼、蛙的纹饰,反映了这一现象。”
神秘的还有身体(壶体)的背后是一个椭圆形的管状进水口,形似背负着的行囊;而出水口则是嘴巴和两只眼睛。其设计极为巧妙,在注水的时候上面的两只眼睛和嘴巴可以用来换气,可以使壶体很快地注满水。因此可以判断,这个人头壶既是实用的器皿,又是一件艺术品。
令人无限遐想的还有:当壶体注满水,那双眼睛里流出来的,难道只是简单的水,而不是生育时的痛苦、煎熬、焦虑以及喜悦与幸福交织在一起的眼泪?那嘴巴出水的情形,难道不是寓意着妇女孕期的呕吐状况?或许,她不仅仅是实用器皿,是艺术,还是祭祀之品?
不会说话的人头壶,传递的是比话语更为博大更为细微也更为复杂神秘的信息。历史浓缩在一只人头壶上,成为没有声音的语言,没有文字的诗。她在凝望天空、山峦、未来,凝望自己的生活,而我们现在凝望她,和她交流,感受她的无限神秘又无比亲近的体温。正如何周德副馆长说的:“国宝其实不会说话,但是国宝将它承载的信息传递给人,其实发出的都是无言历史,是没有声音的语言,如果你认真观察研读,你和它交流沟通,你会从中了解很多,人头壶可以说是形神具备。”
在我们的印象中,6000年前原始人类的生活是粗糙的,衣衫不整,蓬头垢面。现在,好啦,当一个活生生的、不会说话的生命体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那干净清秀的面容,那整洁精美的头发,甚至显得很“萌”的发型,则告诉我们,他们拥有的生活之精致之有序和对生命本身的珍惜与尊重,和我们今人并无二致。
而那仰起的头部,那仰望着的眼睛和复杂的眼神,那微微上翘的嘴唇——虽然能够感受其中的迷惘、惆怅、焦虑,但是它们都在朝着远方,朝着向上的地方,朝着他们未知的但却充满希望的未来,而不是灰心丧气的低头状。6000年前的人,其心态竟是如此健康、积极、上进。
我们是不是在一个人头壶上破解了原始人的生活状态之谜?
从考古学的角度来说,人头壶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绝无仅有。
在历次的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一些包含人面的陶器或陶塑,但是数量较少。半坡遗址在20世纪50年代发掘了1万平方米,只出土了一件人头塑像,但是这件人头塑像只是具备了人的五官的大致轮廓,相对粗糙而简单,比例上也比较小,四五公分左右。其他半坡文化遗址中,陕西长武县也发现了一件人头壶。除了半坡文化中发现的人头壶,在杨官寨遗址、北首岭遗址、大地湾遗址中都发现了人面形象的器物,但是都没有洛南灵口人头壶的形象精美。
它对研究当时人的特征意义非凡。何周德副馆长说:“我看到人头壶之后就想,它对人物五官的塑造比较形象,应该就是当时仰韶人的面貌。这个十分重要,因为距今6000多年前的人类现在已经是骨骸了,虽然现代技术能够进行复原,但是人头壶更加的直观。”“通过观察人头壶的形象,可以看出他的五官轮廓和现代人差别不大,并且现在通过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仰韶人的脑容量与现代人也相差无几。”
陶器是以黏土为材料烧制的器皿。据资料,最早的陶器基本上属于手工制作,以篝火烧制。烧制时间短但火力却能达到900℃左右,甚至可以更高。它说明新石器时代人类制作陶器的技术已经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陶器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天然性质的开端,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曾说:“陶器的出现是人类在向自然界斗争中的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
那么,作为绝无仅有的人面陶壶的发现,反映的是6000年前怎样的社会状况呢?它反映了在洛河岸边,我们祖先不仅娴熟地掌握了陶器制作的工艺,而且可以站在艺术的高度再现人们的生活状态;人们不仅拥有了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且有了能够反映生活状况的艺术。何周德副馆长说:“陶器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到仰韶时期,远古的先民不仅能制作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陶器,也能创作一些难度比较大的艺术品,说明当时人类制陶水平的提高,对艺术、精神方面的追求有了一个新的要求。从人头壶可以看出,当时的艺术水平逐渐成熟。”
新闻推荐
2月11日,走进菏泽华意化工有限公司生产一线,车间内机器正飞速运转,仓库里工人忙着装卸货……“公司生产的这批消毒剂,已装车...
鄄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鄄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