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端有机处理 破解分类难题 鄄城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见闻

菏泽日报 2019-08-02 10:42 大字

7月28日,记者在鄄城县李进士堂镇有机垃圾处理站看到,烂菜叶子、厨余垃圾等有机垃圾倒入有机垃圾微生物处理设备后,经过一天发酵就能转化为有机肥料。像这样的易腐垃圾资源化处理站,鄄城有17个。

鄄城县通过末端有机处理,破解了垃圾分类的难题,探索出可持续的生活垃圾分类方式方法。

垃圾分类环境由“洁”到“美”

7月28日,李进士堂镇李黄庄村村民黄广柱起了个大早,他拿起扫帚将庭院收拾干净,习惯性地把门前的垃圾桶清理一遍,分类整理好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自李黄庄村成为垃圾分类试点村以来,一段时间过去了,垃圾分类已经成为村民们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村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两个垃圾箱,以前都是所有垃圾扔一块,现在连孩子都知道垃圾分类,还教我把垃圾分成两类,蓝色桶放剩菜剩饭、树枝、电池等,绿色桶放纸盒子、旧衣服、塑料袋这些。”黄广柱说。

说话间,一辆厨余垃圾专业清运车开了过来,将两桶厨余垃圾运往处理点。

今年以来,鄄城县按照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总目标,在宣传发动、源头分类、终端处置、长效管理等四个方面下苦功,在17个乡镇(街道)全面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城乡环境面貌实现了从“干净”到“整洁”再到“美丽”的转变。

责任到人头管理网格化

7月28日下午6时,鄄城县李进士堂镇管区工作人员张修认准时来到史巧莲的家中。“瓜果蔬菜残渣都是可沤垃圾,和不可沤的垃圾要区分开,注意塑料袋不要丢进去。”张修认指着分类垃圾桶说道。

作为垃圾分类督导员,张修认每天两次来到李黄庄村11户人家督导检查垃圾分类情况。“通过入户走访、跟踪指导,现在,村民们渐渐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张修认欣喜地告诉记者。

朝着“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分类目标,鄄城县强化党建引领,建立“党员包户”的管理模式,社区和村里的党员分别联系居民,对垃圾分类进行入户宣讲,并且督促执行垃圾分类,通过落实责任,形成网格化管理格局。通过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进行广泛宣传,越来越多的群众已主动参与到分类行动中,为提升美丽环境助力。

此外,为高质量推进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鄄城县成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了一系列协调机制,构建起县委、县政府统揽全局,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分类统筹,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单位联动协作,城镇小区和农村同步开展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格局。

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在鄄城县李进士堂镇有机垃圾处理站,65岁的操作员杜留山把可沤垃圾投入到有机垃圾微生物处理设备里。该设备采用高温好氧发酵处理工艺缩短工艺流程,降低工程投资,节省运行成本,将有机垃圾处理后制成高效有机肥料。

“处理后的有机垃圾质量减少90%以上,产物中有机质含量大于30%,既解决了垃圾外运处理的难题,同时实现有机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鄄城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张广兵说。

垃圾分类要具体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上。在推进过程中,鄄城县按照“二次四分法”方式进行,为每家每户配备两个密闭垃圾桶,由农户按“可堆肥垃圾”和“其他垃圾”为标准进行分类。保洁员利用收集车定时上门分类收集,“可堆肥垃圾”就近送至分类处置中心,“其他垃圾”经中转站压缩后送至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到了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和生活垃圾收运“不落地”。

资金是分类处理工作的重要保障。为全力做好垃圾分类这项工作,鄄城县财政拿出2000万元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17个乡镇(街道)易腐垃圾资源化处理站的建设等。目前,全县17个乡镇(街道)易腐垃圾资源化处理站和微生物发酵处理设备已建成投入使用,日处理可堆肥生活垃圾40吨。

记者张品张慧

新闻推荐

一面锦旗表谢意

7月27日,产妇张亚辉及爱人王鑫将一面写有“精心呵护,医术精湛”字样的锦旗送到鄄城吉祥家医院院长刘敏手中。王鑫激动地对...

鄄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鄄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