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中国节气给我们的生活启发 图文 本报记者 满广宇

济宁日报 2019-06-21 10:02 大字

随着持续的高温,人们感受到了炎炎夏日的热浪,但这只是夏热的开始。今天是农历的夏至,正是玉米、小豆、绿豆等农作物播种的时节,也是昆虫繁育旺盛的时节,蝉鸣就是从夏至前后开始的。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夏至,我们可以从这里溯源而上,寻访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以及灿烂而悠远的中国智慧。

夏至,很多人眼中的抽象节气

对于年轻一族而言,几乎是没有节气概念的,问及夏至的时候,他们一脸的茫然,甚至会反问,夏至是什么?对于农历、节气,他们中的多数人是一种空白。

“小时候天热的时候,经常听爷爷在嘴边念叨,夏至夏至,最热的天气开始喽,可以带着小孙子去摸小知了喽。后来跟爸妈搬走以后,就再也没听过夏至这个词了。”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刘艺轩说,他从来没有听说过夏至的讲究。在他眼里,夏季最热的时候是属于三伏天气,只要在这段时间不出门就很舒服。

记者在街采中发现,二十多岁至五十岁左右的中青年人,他们大多数都不留意夏至这一节气,甚至有些人不太熟悉夏至这一说法,只有七十岁左右的人群中,部分人可以说清夏至意味着什么,但深究起来却也无法准确描述。人们对于小满、芒种、夏至等传统节气的内在涵义了解很少,尤其是2000年以后出生的人群,对于这些词汇更为陌生,他们或许只留意了“三伏天”这类词语,表示对于传统的节气,或许只在手机、电脑屏幕中会看到。

在农耕生产中,夏至对于庄稼人而言,或许就像闹钟一样,提示着到了一定的时节需要做哪些农耕事情。对于城市的人们来说,随着纳凉设施与环境的完备,智能化农耕技术的普及,人们或许已经忘记了夏至这一特殊的节气,忘却了夏至与温度、庄稼的联系,忘却了节气所彰显的传统文化。

“夏至在农历上的意思,是夏天已经过了一半了。有很多市民认为夏至是夏天到来,其实这是不准确的说法。按照我国农历的说法,夏天到来是立夏,夏至是立夏已经45天,是夏天的一半。”6月18日早晨,在百花公园散步的老人李先生说。在济宁就有这么一句农谚,“夏至耩豆,不前不后”,所描述的就是夏至前后,大豆、小豆、绿豆、玉米等,到了播种的最好时机,也反映出节气与农作物的时令关联。

“夏至前后是种植豆类的最佳时节,芒种到夏至有15天的时间,对于庄稼人而言,这个期间也是有一定的规律。收麦、剥麦、存麦需要一定的时间,翻地、耕种、撒种又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机器不发达的年代,以前割完麦子要么烧麦根、要么翻地,要把麦子最下面的根茎处理掉,再种植其他的农作物。田地规整好以后,就要播种豆类或是玉米。”任城区济阳街道后营村村民李先生说,后来有了大型机械,直接在地里粉碎、回填再利用,要比烧麦根还方便。所以后来夏至节气也就淡忘了一些,直到现在平房变楼房,耕地变绿地,没有手机提示甚至都会忘掉这一节气。

清凉顺滑的消夏饮食

“现在大家感觉很热了,其实后面还要比这更热。过完夏至以后还有三个庚日,一个庚日约为七天,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起来是‘三伏天’,这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夏至告诉人们,夏天已经过去一半了,最热的天气即将到来。”市民王丹丹说。在她公公的老家菏泽市鄄城县,有夏至吃凉面的习俗。她说的凉面,在鲁南、鲁西一带是极为普遍的。一般城市采用凉开水,或直接使用自来水、纯净水。农家凉面,通常直接使用井水。在人们的传统理解中,三伏天喝凉水是不会妨碍肠胃的。但从卫生的角度,直接饮用或食用的话,还是应该选择致冷后的开水,更安全、更健康。

夏至时节,除了凉面以外,各种清凉顺滑爽口的冷食也集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很多消夏食品,也早已突破了季节,成为四季的日常饮食。

蛙鱼已不局限于夏季,在刚刚入夏的时候,就有小吃店售卖蛙鱼,直到现在的老旧小区、小学附近,也有蛙鱼、豆腐脑,而这些食品最多的购买者往往都是80后或者90后。

“从小到大,每年到了夏季,我都会来这里喝蛙鱼,感觉特别爽口,尤其是最热的时候。清凉的蛙鱼,要比热腾腾的豆腐脑还要好喝。近几年推出新的吃法,把蛙鱼冻起来,或者蛙鱼里面掺入沙冰,更加让我流连忘返。”居住在任城区铁塔寺附近的李先生说,今年他39岁了,每到夏天,尤其是夏至前后,就像小孩一样隔三差五的就要去小店喝碗蛙鱼,醋、胡萝卜咸菜、蒜泥,都要放上一点,然后慢慢品尝,一碗不尽兴还要再来一碗。在李先生眼里,再美味的食品都不如下班后,或是傍晚,到小店里面喝碗蛙鱼舒服自在。

除了喜欢蛙鱼外,部分济宁市民夏至以后要购买或自制龟苓膏。在济宁做生意的殷先生向《文化周末》记者表示,他是重庆人,每到夏至,他们家乡都会备一些龟苓膏作为日常的饮品。“我们当地吃龟苓膏就像你们喝蛙鱼、豆腐脑一样,只不过我们的龟苓膏是看自己的喜好放作料。比如,小孩子喜欢放糖、牛奶、花生、葡萄干、山楂等,大人喜欢放上一勺红糖,然后放在冰箱里冻一会儿,拿出来就能吃。天气炎热时,吃龟苓膏也是一种清热解毒的方式。”殷先生说,而且龟苓膏是由很多中草药制作而成,比如龟板、蒲公英、金银花等药材,这些都有清热、解毒、利尿的功效。但是由于龟苓膏偏寒性,脾胃较弱、拉肚子的人不宜多吃。龟苓膏在南方很常见,毕竟就地取材很方便,但是在北方却很少有人食用,甚至在北方还有些人把龟苓膏当成药物对待。

气象专家如何解释夏至

6月18日,记者在济宁气象台采访时了解到,根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近期济宁市总体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没有明显的降雨。目前,夏收工作也进入了尾声。

“这样的天气有利于晾晒小麦,趁墒播种,并及时查苗补苗。由于气温总体较高,部分墒情较差的地块,需造墒播种或播后灌溉,以保证夏玉米、豆类等夏播作物的正常播种,同时做好防治病虫害等田间管理工作。”济宁气象台副台长张泽铭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好多市民认为,立夏的时候就进入了夏天,而从科学角度上分析,立夏并没有进入真正气象意义的夏天。按照5天滑动平均气温大于22℃分析,济宁大约是在6月初正式进入夏天的,而夏至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气温将继续升高。“依照我国的节气算法,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个节气。但是按照地球运转规律来讲,夏至是太阳距离地球北半球距离最近的一天,也是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过了夏至以后,由于太阳直射的原因,地球吸收太阳长波辐射能量比较多,且由于云层散射作用,气温将会明显增高。夏至的到来,也意味着炎热的天气正式开始。”张泽铭说,通俗来讲,夏至以后外出的市民,体感温度会逐渐升高,闷热状态持续。每天的12点是太阳辐射的最大值,14点左右是地面温度的最高值。所以,在晴天的情况下,12点至14点左右这段时间,是紫外线较强、温度较高的时段,市民应尽量减少外出或室外活动。

过了夏至这一节气,副热带高压会明显的北抬,同时由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中对流比较旺盛,午后或傍晚会多雷阵雨天气,外出的市民要注意天气预报,及时带好雨具。截至6月10日,济宁平均累计降水量97.9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近40%。

冷和凉的生意都热了

在几天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夏至这一节气对农作物有一定的影响,更主要的是提醒人们真正的夏天已经来临,必须做好防暑、降温的准备。采访近郊农户时记者看到,部分农民不再耕种玉米这样的粮食作物,转而种植芸豆、豆角、辣椒、西红柿、洋葱等经济作物,还有一些农户甚至只种黄瓜之类的蔬菜。或许在他们眼中,粮食作物已比不上这些经济作物的收益更高、应变能力更强,而且这些绿色蔬菜自家人种自家人吃,更为放心惬意。

夏至的到来,对于做生意的人群来讲,算是有喜有忧。市区一些大型饭店、洗浴中心的生意暂时进入了淡季,这种悠闲会持续到立秋之前。随着热浪兴起的是烧烤、医疗保健、水果批发、夏季凉品等售卖的火热。各大商超都有盛夏商品大促销活动,空调、电风扇、夏凉被、凉席等等,都被挂到了最佳的位置,吸引广大的消费者前来购买。

每天晚上,带有烧烤标志的饭店,无不宾客满座,一些小的餐馆,甚至需要排队。生意好一些的龙虾大排档、烧烤店等餐饮类店铺,每晚都会营业至凌晨两点左右。一些冰激凌批发店铺,随时都有市民前来购买,每到下班,周六、周天、节假日,更是排队批发。

“我们这个冷库已经开了三十多年了,这里算是全市的冰激凌比较全的一个售卖点,大约有一百多种口味,基本满足了市区的需求。”琵琶山路的一位冷库销售人员说,每年的夏至,对于他们而言是赚钱的开始。

“我这个小店每天都有人来做按摩,毕竟到了夏天,空调病逐渐增多,肩膀酸疼、落枕、风湿腿疼的人也逐渐增多。我这里夏天从来不开空调,只会开一个小风扇,主要是为了客人的健康。毕竟刚刚拔完罐,空调这么一吹,就全都是无用功。”济安桥路一家按摩店的朱师傅说,现在的市民肩膀疼、颈椎疼,都是富贵病,大多数是空调吹出来的。他从业几十年,这几年的肩周炎、颈椎病等类似病症最多,也越来越年轻化。一些三十多岁的年轻人,身体还不如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究其原因,都是怕热、怕出汗、不运动造成的。夏至以后,天气会越来越热,到了三伏天更是达到了一年中的最高温度,所以他建议市民,夏至以后,多出出汗,多排一些身体里面的湿气,少吹空调,少喝冰镇啤酒等湿气重的饮品,只有多运动多喝水,才能有一个好身体。

采访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夏至的要领是什么呢?

领悟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运用中国智慧,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切记防暑、防晒,平衡降温与适量运动的关系;节能度夏,不贪冷凉;节制餐饮,不贪吃喝。这样才能平安、快乐地消夏。

①临近夏至,喜爱冰激凌的市民正在批发部挑选心仪的冰激凌。

②超市在显著位置售卖凉席制品,顾客正在挑选夏凉枕头。

③售卖清凉夏装的商场,对模特进行创意摆放,吸引消费者购买。

新闻推荐

只为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记鄄城县彭楼镇大舜创新果园主人陈安生

他是一名退伍军人,阔别故土43年,2013年回到家乡流转338亩土地,历经六年时间,创出了一条利用生物动力改善土壤、发展高密矮化...

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