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翼不坠志 创业乐助残 记鄄城县箕山镇高屯村残疾人谭志祥
近日,在鄄城县箕山镇高屯村的扶贫车间里,40多名工人正在忙碌着,他们有的手拿剪刀在裁剪,有的在剪线头,有的在埋头缝制成衣,车间承包人谭志祥正在查看成衣的质量。
谭志祥,鄄城县箕山镇高屯村人,因小儿麻痹症,造成右下肢萎缩干瘪,行走困难。为了给家人减轻负担,辍学后在家无所事事的他,1998年独自一人去威海打工,“辍学的那段时间,我一度陷入了人生的低谷期。”谭志祥回忆道,“由于身体原因,地里的农活也帮不上忙。看到同乡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我也有了外出务工的想法。”
“起初,服装厂经理对我表示质疑,认为我的身体不适合在服装厂工作。”谭志祥说,“但经过埋头苦练,我出色的表现赢得了经理和同事们一致认可。”在服装厂期间,谭志祥熟练掌握了剪裁、机缝、熨烫、成衣部件服装加工全部工序和制作技术。经过几年服装厂的工作经历,谭志祥摸清了服装厂的上游和下游的有关供货和销货信息,便想着回家创业。帮助家乡的残疾人找到就业的出路。
2010年,经过和家人、朋友们沟通以后,谭志祥辞职回家,在旧城镇租了一个车间。虽有几年来打工积攒的全部积蓄,但与购买设备的资金相比还相差很多。“当时一共投入了二十多万元,又向亲戚朋友借了十多万元。”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产品做出来后,没有销路,加工出来的衣服,全部窝在了手里。加上当时给工人的工资是计时工资,很多人都是在那里磨洋工,工资开出去了不少,产品却做的不多,投资的钱全部赔了进去。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车间关闭后,他又出去打了两年工。
2013年,他用自己打工挣的钱,购置了4台缝纫机,在家里开始做起了服装来料加工的生意。“来料加工的成品,人家直接回收,不承担风险。”谭志祥说。干了一段时间,手里有了积蓄后,他又购置了4台缝纫机。慢慢的,生意越做越顺利,订单也越来越多,现有的几台机器,远远满足不了需要。
2016年,村里建设了扶贫车间,正在为车间选址发愁的谭志祥看到后,顿时眼前一亮。他主动找到镇政府,表达了自己想承租扶贫车间的想法。“在镇政府支持下,我解决了工作车间的问题。”谭志祥说。他租用下来开办了自己的服装加工厂,同时又购置新型自动缝纫机30多台,在附近村庄招收了40多名缝纫工人,进行服装加工,产品除了内销还会向国外出口。
记者发现,服装加工车间安置了不少残疾人,正在剪线头的68岁的残疾人张启梅说:“我的腿是股骨头坏死,不能走路,平时都是坐在轮椅上,别的活也干不了,在这里剪剪线头,一天能挣40元左右。”
“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残疾人,更能体会到残疾人挣钱的那份辛苦和生活的不易。开办这个服装加工车间,目的就是让更多的残疾人能在家门口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谭志祥说,自服装厂创办以来,就主动吸纳一部分贫困残疾人就业,并手把手地教他们缝纫技术。现在已有18名残疾人在该车间就业,月平均收入在2000元左右。
随着业务量的增加,现有车间已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下一步,谭志祥准备再建一个就业车间,将生产规模再扩大一倍,吸纳更多的残疾人和贫困群众就业,帮助他们脱贫增收。
记者李庆梅
新闻推荐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牛腾“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在中国戏曲的百花园里,有很多描写男女忠贞...
鄄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鄄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