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帮扶让三个村的贫困户全部“摘帽” 华鲁控股集团第一书记工作组扶贫纪实

农村大众报 2019-03-27 14:49 大字

华鲁控股集团派驻第一书记工作组2017年2月21日到了鄄城县彭楼镇,面对该镇三个贫困村“内无人才引领、外无产业带动”的发展窘境,三位第一书记经过认真思考和研究,确定了发挥省属国企资源和专业优势,结合实际推动本地特色产业发展的思路。

“要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挖掘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和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长,没有产业带动和发展,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第一书记工作组组长王恒冰如是说。

调查选取六个发展项目

据了解,华鲁控股集团第一书记王恒冰、袁星辉、张传雷分别帮扶彭楼镇糖牛楼、东范庄和南高村三个行政村,包括十五个自然村,涉及人口近万人,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户567户,共计1605人,五保户、低保户人口510人,因残因病致贫人口占到70%以上。

驻村工作的第一天,工作组踏雪步行入村调研,利用五天时间步行五十多公里,走遍十五个村庄,了解村内种植、养殖、副业发展现状。并且面向全体干部、党员、村民发放村经济发展带头人调查表、发展项目意向调查表,通过收集、整理出76个农户发展意向项目。

经过严格的层层把关,最终筛选出蔬菜大棚种植、光伏发电、芝麻糖升级、作物立体栽培温室连栋大棚和恒温库、服装加工、农事服务等六个项目。

“项目能不能上主要看有没有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要看是否有水土不服的现象;二是看项目是否能长效化运作;三是看能否真正带动村集体以及村民增收。”王恒冰介绍,工作组经过考察论证认为,这六个项目适合在当地发展。

两年的帮扶经历,作为工作组组长的王恒冰深有感触:“扶贫不是表面工作,真正贫困户一个也不能遗漏,让假贫困付出成本,让真贫困得到扶持,让弄虚作假受到惩处,出实招、用真情赢得民心。”

用创新留住特色产业

糖牛楼村是鲁西南偏远贫困村,村里有自制芝麻糖的传统,手工艺已传承三百余年。工作组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这一传统手工艺面临生产条件简陋、产品单一、销路不畅等发展瓶颈。再不抓紧扶持发展,很有可能就会失传。

如何让三百年传统手工艺充分发扬壮大,成为造福当地百姓的一大产业,成了摆在王恒冰以及工作组眼前的重要问题。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思考后,工作组按照“一村一品”部署,创新制订了“公司+合作社+糖坊+贫困户”的帮扶模式,先后新建高标准手工糖坊一座、半自动化糖坊一座和自动化糖坊两座,年生产能力达到30万斤。并筹建品牌营销公司,新拓展新产品十余种,实现收入翻两番,重新激发乡村特色产业活力。2018年春节前的一个月里,芝麻糖坊增收10%,近80名村民获益。目前该项目已列入彭楼镇产业振兴重点项目。

“村民大多外出务工,做芝麻糖的人越来越少,手艺渐渐没落了。幸好第一书记来了,对这老手艺进行升级改造,打造成了一个品牌。”村里的食品加工厂经理高建忠说。

发挥国企资源优势谋发展

“2017年9月份开始,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十个产业子项目。”王恒冰介绍,工作组帮助村里争取200万元政策资金,建设高标准冬暖大棚,华鲁控股集团出资218万元援建工厂化作物栽培温室连栋大棚、恒温库、可移动办公设施、200KW光伏发电项目,年可实现收益30余万元,日均收入可达1000元左右,确保了增加集体收入和贫困户如期脱贫。

发挥国企优势,助力产业发展。工作组依托彭楼镇中药材市场,从技术角度支持电商园建设,提供电商运营方案,引入上市公司布展,筹划了华鲁集团1500平方米中央展厅。同时,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接洽引入华大基因菏泽运营公司、华胥乡村旅游开发公司和光伏发电监控与服务中心公益项目等。

2018年,第一书记工作组按照乡村振兴战略布局,配套资金275余万元,经彭楼镇党委政府统一部署,有计划实施户户通工程,以芝麻糖休闲食品开发项目为辐射点,集中精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级经济,建立联帮带长效机制,惠及群众和贫困户。

截至2018年年底,工作组所在帮扶村村集体收入均突破30万元,贫困户全部脱贫。今年3月底,华鲁控股集团派驻鄄城彭楼村第一书记工作组即将圆满完成帮扶工作。看着第一书记们将要离开本村,村民们纷纷表示不舍。彭楼村党支部书记刘同金更是感慨万千:“我们想都不敢想的这些事儿,现在都成真了。现在他们要走了,村民真是舍不得啊!”

不过,在王恒冰看来,第一书记工作组取得每一点成绩都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更离不开背后华鲁控股集团这棵大树。

新闻推荐

本报健康俱乐部联合菏泽华厦眼科医院举办公益讲座 “视神经一张照,青光眼早知道”

本报讯(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刘锦陈力通讯员任兆潘)青光眼被称为“视力的小偷”,是全世界第二位致盲眼病,在病发前几乎无声无息...

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