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无处安放的乡愁 鄄城县古泉街道办事处白彦屯村乡村记忆馆见闻

菏泽日报 2019-03-09 12:06 大字

吴华东在给孩子们讲述老物件在鄄城县古泉街道办事处白彦屯村,有一座不大却精致的乡村记忆馆,院落里摆放着各种石磨、陶器、家居摆件、农耕工具、斗升量具等1000多件鄄城农村的各类传统老物件。一页页发黄的资料、一件件久远的实物似乎向世人讲述着一段段真实的历史。

这里就是白彦屯村民吴华东自建的乡村记忆馆,像他这样自己出资建设的民俗馆,在鄄城还是第一个。

“我虽然是这个民俗馆的馆长,但是,民俗馆真正能建起来是一群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吴华东告诉记者。

吴华东从十多年前就喜欢收集一些“老物件”,当时,纯属是爱好。后来他发现,他收集的那些东西,很多年轻人都叫不上来名字,有的甚至从来就没见过。“我觉得很遗憾,这些凝聚着老祖宗智慧和心血的东西,后人却感到陌生,甚至是一无所知。”吴华东说。但一些上了年岁的人,见到这些东西,心情特别激动,还能讲出很多故事来。因为现在的生活中用不着了,他们也很难见到。

年轻的一代一无所知,年老的一代很难寻觅。面对这样的困惑,吴华东就和一些朋友商量,建个乡村记忆馆展示这些老物件。

“这样做可以让更多的人记住乡愁、铭记历史。也让年轻的一代了解我们的祖辈是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生产、生活的,让他们更懂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吴华东说。

为了选择建设乡村记忆馆的地址,吴华东没少跑了地方,但是都不尽人意。“后来,我就想起我家在白彦屯的老院子,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建个民俗馆绰绰有余。”吴华东说。

于是,他说干就干。2018年,一座青砖绿瓦的二层民俗馆在白彦屯拔地而起。

“民俗馆的墙体用的全部是老屋上拆下来的青砖,建下来大约花掉了40万元。”吴华东说。

青砖是历史的页码,而那些白灰签缝便是串起它们的长线,记载着见证着那些悲欢离合的旧年往事。

“为了这些青砖,可没少费了劲。”吴华东说。每当听说哪里有青砖建成的老房子需要拆除,他就会前去和房屋主人协商购买,然后再请人小心翼翼地一砖一瓦拆下来。

“这些青砖虽然破旧,但是承载的却是浓浓的乡愁啊。”吴华东说。

最让吴华东引以为豪的就是房屋上的那一块块“屋檐滴水”,吴华东告诉记者,像这样真正的、有年代的屋檐滴水已经很难寻觅了。

白彦屯的村民听说吴华东要建民俗馆,都纷纷过来帮忙。

“建这个民俗馆,村里人可没少给帮了忙。尤其是在建房的时候,如果不是他们帮忙,40万元根本就建不下来。他们不仅免费帮忙干活,而且还将家中存放多年的老物件捐赠给了民俗馆。”吴华东说。

白彦屯村民张凤兰,今年已经72岁了,她向民俗馆捐赠了一个用高粱秆做成的“盘子”,别看这个东西很不起眼,却早已经消失在了人们的生活中。如果不是她拿出来,恐怕很多人早已经记不起曾经还有过这样一个生活用品。69岁的徐俊莲拿来了一个用实木制成的“升”,她告诉记者,这个东西她已经存放了50多年了。

在民俗馆里,两位老人似乎有说不完的话。每件老物件的名字、用途,她们都能如数说出。

“犁、木耧,织布机、纺花机这些东西,在以前谁家都离不了,可惜很多年没见着了,现在看到感觉很亲切,仿佛生产大队时候的场景又浮现在了眼前。”张凤兰激动地说。

白彦屯乡村记忆民俗馆是乡村发展的一个缩影,它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无处安放的乡愁”,在徐徐春风下,更加彰显了它十足的韵味。

记者焦同帅通讯员刘永霞

新闻推荐

鄄城县凤凰镇开通网上信访自助服务 群众可跟踪查询办理结果

本报讯(通讯员张冰冰宁效广)“没想到网上信访这么方便,结果让人满意。”日前,鄄城县凤凰镇樊庄村的樊忠孟高兴地说。樊...

鄄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鄄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