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宝桢与新筑障东堤碑
菏泽市牡丹区李村镇兰口村东南隅,屹立着一座巨大的石碑,栉风沐雨,沧桑百年,仍安然无恙。碑顶镂刻二龙戏珠,碑阳书“障东堤”三个大字,碑阴书碑文。这就是“障东堤碑”,也叫“新筑障东堤碑”。碑文作者是清代山东巡抚丁宝桢,主要记述了光绪元年修筑大堤治理黄河的事迹。
丁宝桢(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平远(今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牛场镇人。晚清著名改革家,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祖父和父亲都曾官至七品。
丁宝桢任山东巡抚10年,多次督修黄河大堤,档案中记载的最重要的有三次。其中,光绪元年(1875年),黄河在东明石庄户北十余里的菏泽贾庄复归原河道后,丁宝桢亲自督修,先由贾庄龙门口向下修到东十里堡,后由贾庄向上,修到东明谢家庄,全长250余里。
新筑障东堤碑文记述“光绪纪元,岁在乙亥”,即1875年,在菏泽贾庄,督监修筑长堤。菏泽县境内这一段大堤,属于关键部位,光绪元年(1875年)正月即开始动工,三月初主体完成。“长二十一里二十六丈”,其动工、完工比长堤合龙均提前一个多月。
碑文仅用70个字描述这250里长堤,着墨甚少。工期从农历三月到五月,“五阅月而堤成”。最主要的社会效果是“庶几,民安其居,运道永固”,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跨省域(直隶、山东)、连六县(东明、菏泽、鄄城、郓城、梁山、东平)250余里的大工程,战胜了水患,使得黄河安全改道,流入渤海。并且从南向北,一直修到黄河与大运河的交汇处东平,保住了运河的水源,恢复了大运河漕运、灌溉、经贸功能,保障了南北运输的大动脉,使得人口最密集的半个中国受益。
丁宝桢用近一半的篇幅记述了工程账目,这种做法极为罕见。碑文语言平实,记述具体,从大堤的长度、宽度、高度,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可以看出障东堤工程浩大非常。此次工程造价,最初估银470万余两。经勘查,坝工约需120万两,堤工约需150万两,后堤工又核减到81万两。“帑银五十四万两”是工程花费国库银两的总数,虽是库银,却也是民脂民膏。丁宝桢这样记述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后人永远牢记人民群众的历史功绩,后面有“今幸借民力,独告厥成功”;二是为了客观真实地给工程做个总结,而核心的一句话则是“工用物料有稽”,重点落在一个“稽”字上,丁宝桢是要告诉天下人,障东堤工程善始善终,清清白白,皇天后土,均可为证。
丁宝桢不仅成立了指挥部,还专门设立类似现在的会计、统计、查、审计、纪检、监察等在内的机构,工程结束后,拉出了“菏泽贾庄大工合龙收支各款清单”,该清单尾数精确到“六钱九分八厘”,余款精确到“四十五两三钱二厘”。可见,丁宝桢立碑的目的不是炫耀,而在于向朝廷、向百姓、向历史交一笔明白账。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员能做到这些,可谓是有胆有识、有胸怀、有气节。
菏泽市档案馆提供
新闻推荐
作为“85后”的返乡创业者,年轻的杨连欢夫妻俩通过自身努力和家人的支持,将家庭农场打理得有声有色—— 农场圆了创业梦
夫妻二人在查看苗情整个春节假期,杨连欢、陈晨夫妻俩都在自己的农场里忙碌得丝毫不得闲。原来,大棚内成熟的草莓引得游客纷...
鄄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鄄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