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时最幸福 菏泽“人诗荒拾”词诗首千创间年十二
王殿峰展示作品。王殿峰展示作品。
本报记者 李德领
白天推着一辆破三轮,走街窜巷收破烂,晚上回到租赁的平房内,坐在板凳上,马扎上放一个桐木箱子当桌子,这就是王殿峰的创作环境。对他来说,创作诗词是他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
家人不支持书和手稿都烧了
18日中午,王殿峰刚回到菏泽租赁的院子内,把收废品的三轮车停到一边,就急忙将一个三十多公分的桐木箱子放在马扎上,拿出本子开始写起来,“清雅贤居白云下,精忠报国传佳话,家喻户晓人人敬,弘扬正气福华夏……”王殿峰告诉记者,今天收废品路过岳飞忠烈纪念碑,心中有感而发,回家后先将它写下来,之后再进行加工、修改。写完后,王殿峰小心翼翼将本子放到屋内,之后才开始做午饭。
今年56岁的王殿峰家住菏泽市鄄城县董口镇王楼村,是一名地道的农民,1980年,因高考前出现严重的神经衰弱,导致原本学习成绩好的他发挥失常,名落孙山,之后便跟着哥哥干起了油漆工,“虽然外出打工,但一有时间就看书,一读就是大半夜,之后又将小学、中学到大学所有语文课本中的诗词读了一遍,还读了四大名著及毛泽东诗词等,后来也想过再考大学,自从结婚后还要照顾家里,就打消了考大学的念头。”王殿峰说。
“看得书越来越多,心中总觉得有一种情愫要表达出来,1988年开始创作,从此一发不可收,有时为了构思,会把自己一直憋在屋里不出来,干活时也经常发呆走神。”王殿峰说,他写诗词的消息在村庄传开后,不少人都对他冷嘲热讽,尤其是结婚后,家里的重担都压在了他妻子田春阁身上,“我们两人因为我写作的事,没少吵了架,有次还将我的书籍和手稿都烧了。”
“对于他写诗诗词,我是坚决反对,一个庄稼人,就该以地为生,家里还有四个孩子,不说好好干活补贴家用,而他天天拿着个书看,就给迷到书里一样,在家看到他闲着,即使不干活也没事,只要看到他看书、写东西,我就烦得慌,但我反对归反对,还是挡不住他喜欢这一行。”田春阁提到丈夫写诗歌,很是生气。
因参加笔会被老板开除
1997年,王殿峰来到了北京打工,在一家建材市场找到了一份打扫卫生的工作,“当时的工资多数都买了报纸和图书,后来看到《人民文学》杂志有征稿启事,自己便投了稿,最后虽然没获奖,但两个月后收到了参加杂志社笔会的邀请函,当时找领导请假,领导没有同意,便邀请同样热爱文学的同事杨国军一起去听课,因为我没有及时打扫卫生,后被领导在检查卫生时发现了矿工了,便被领导开除了。”
“不后悔。”说起被领导炒鱿鱼,王殿峰说如果现在让他选择,他依然会去参加笔会,“笔会现场见到很多大作家,不仅让他开阔了眼界,对他诗词写作也是一个促进。”
失去工作后,王殿峰返回了家乡,“为了避免与妻子发生争执,也为了更多地进行诗词创作,我与朋友在菏泽三角花园开了饭店,后因管理不善关门了。本来想挣钱养家结果又赔钱了,便索性在郓城街头收起废品。”王殿峰说,即使在收废品的时候,手中的笔也从未停止过。
2003年,王殿峰在菏泽青年湖附近租了一间房子,继续过收废品、写诗词的“苦行僧”般生活,并利用周末时间,拜访了不少文学名家,写作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在他三轮车前框内,永远放着纸和笔,走街串巷忽然有感而发了,变会记下来,然后回到宿舍后再抄下来,再次进行加工修改。
“之前也想过干其他工作,但总觉得收废品时间充足,天天走街串巷能遇到很多好的素材,收到的图书我都会整理起来,遇到如诗词之类的图书便留下来,其他书籍自己看完后再拿到旧书交易市场去卖。”王殿峰说。
生活不易笔下充满正能量
王殿峰写完诗词后,高兴地给记者读了起来,之后把剩下的饭菜热了下,因为菜太稠,还往锅里加了不少水。为了省电,王殿峰屋内用的节能灯,灯光很暗,因屋内没有高凳子,每次创作都是在院内,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创作激情。
2007年时,王殿峰的诗歌在菏泽当地一家媒体上刊发,还得到了30元的稿费,这也是他从事诗词写作拿到的第一笔稿费,“从1998年开始创作至今,写了将近1000首诗词,我选择了200篇自己满意的作品,想出版一本诗歌集,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爱从天下来》,后来因为经费问题而搁置了。”说起此事,王殿峰忽然语气慢了下来,并不时搓着自己的双手。
如今,王殿峰每天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捡破烂、收破烂,晚上则将收来的旧书、报纸等有用的资料保存起来,以便研读,并将自己所感所思记录下来,虽然生活不易,但记者在翻阅他诗词作品时,看到的都是真善美、正能量,及对美好生活的渴盼。
“我想办一个属于农民的书画院,给喜欢诗词的孩子一个平台,让他们有更加专业的地方学习。”王殿峰说,这一梦想希望得到社会上支持。虽然已年仅花甲,但为了心中的梦想,他依然在不停地读书学习,时常望着美丽而寂静的夜空写下一行行诗句。
新闻推荐
孙良建,男,1968年9月出生,汉族,1986年11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高中文化程度,鄄城县红船镇红船村人,生前任鄄城县公安局副科级侦察...
鄄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鄄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