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成都人好玩善玩,四时八节,全城游赏之盛,雄居西蜀之冠 成都古人怎样过四时八节

成都晚报 2018-02-14 05:44 大字

□林赶秋/文马千笑/手绘

编者按:成都人热爱生活,在历史上就很有名,史书上屡有成都人“勤稼穑,崇文学,好娱乐”或“好音乐,少愁苦”的记载。在全力打响“成都休闲、成都创造、成都服务、成都消费”四个品牌,塑造“生活城市”标识,努力提高城市显示度、知名度、美誉度的今天,回顾古代成都人的节日生活,对深度发掘成都生活、成都服务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神韵,构建体现天府特色、蓉城特质的生活服务体系,有其借鉴意义。

迎春送腊 观鱼礼塔

诸子百家之《隋巢子》曰:“鬼神为四时八节,以纪育人。”何谓“四时八节”?春、夏、秋、冬,就是四时;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后来,四时八节又泛指一年四季中各节气节日。

从古到今,成都人好玩善玩,四时八节,全城游赏之盛,雄居西蜀之冠。为何如此呢?前贤认为,是“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的缘故。成都沃野,吃喝不愁,人民自然会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游宴。于是,骑从杂沓,车服鲜华,倡优鼓吹,满街纷呈,士女栉比,阗道嬉游,如此这般,林林总总,岁岁在固定的节日里反复上演,便有了古人所谓“故事”、今人所谓“节日习俗”。

成都的休闲游乐之风由来已久,大抵成形于两汉,唐宋时达到鼎盛。粗略说来,两汉宴饮之乐,唐宋游赏之欢,明清庙会之繁,民国青羊花会倾城参与,等等,皆为一时之盛事。成都人在悠游名胜、流连美景、沉浸丝竹的同时,仍不忘劝课农桑、发展经济,于是整个成都平原乃有了天府陆海之美誉。而植根于蜀地丰裕物产基础上的悠闲舒适,遂成为成都最为鲜明的城市特色之一,至今不但不变,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汉时成都,立春日有迎春之祭,十二月则举行送腊之祭。扬雄《蜀都赋》记载:“尒乃其俗,迎春送腊。百金之家,千金之公,干池泄澳,观鱼于江。”冬去春来,成都人民都会迎春送腊,其中的那些百金之家、千金之公,更是财大气粗,要么淘干池塘泄出澳湾之水,涸泽而渔,要么泛舟江上,观赏鱼跃。不啻此也,他们还有其它“吉日嘉会”可以饮酒作乐:“置酒乎荥川之闲宅,设坐乎华都之高堂。延帷扬幕,接帐连冈。众器雕琢,早刻将皇。”于水边闲宅、豪华高堂设坐置酒,这是在室内联欢。“延帷扬幕,接帐连冈”四句,则是在户外野餐,件件餐具皆璀璨华美。

唐宋时,成都每月都有主题集市:“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赵抃《成都古今集记》)有些在全国其他地区也存在,比如五月以出售扇子等节物为主的扇市。唐人李淖《秦中岁时记》载:“端午前两日,东市谓之扇市,车马特盛。”有些则极具地方特色,譬若蚕市。宋人祝穆《方舆胜览》云:“成都,古蚕丛氏之国,其民重蚕事。”故一岁之中,正月至三月,皆有蚕市,于五门、宝历寺、大慈寺、圣寿寺、龙兴观、龙女祠等地鬻卖花木、蚕器。

赶集与过节,往往交叉进行,有时竟难截然分开。下面以费著《岁华纪丽谱》的著录为例,逐条简介唐宋成都人的过节习俗如次。费著,元代华阳(今成都双流)人,生卒年不详。进士出身,授国子助教,曾任汉中廉访使,后调重庆府任总管,官至太史院都事、翰林学士。整理编纂有《岁华纪丽谱》《蜀锦谱》《蜀名画记》等,详赡记述了唐宋时期成都的人文历史、民情风俗、娱乐游宴、土特物产、饮食文化、书画艺术等。其中《岁华纪丽谱》是记叙唐宋成都民情风俗、游乐景观的专志,它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了从正月元日至岁末冬至的各个节庆里成都官府、百姓游乐庆贺的全过程,生动而细致。

成都一岁“故事”,始于元日礼塔。“正月元日,郡人晓持小彩幡游安福寺塔,粘之盈柱,若鳞次然,以为厌禳、惩咸平之乱也。塔上燃灯,梵呗交作,僧徒骈集。太守诣塔前张宴,晚登塔眺望焉。”此为《岁华纪丽谱》正文第一则。正月初一这一天,成都士女大集于安福寺,燃香拜塔,并挂旛其上,以祈祷天下太平。安福寺塔,俗名黑塔,共有十三级。塔前的宴席之上,当然离不了酴酥酒,有范成大《丙申元日安福寺礼塔》一诗为证:“新年后饮酴酥酒,故事先燃窣堵香。”窣堵香,即是礼敬佛塔时烧的香。

关于正月初二这一天及后一天的节目,宋人田况有《二日出城》一诗,陆游有《正月二日晨出大东门是日府公宴移忠院》一诗,范成大有《丁酉正月二日东郊故事》《初三日出东郊碑楼院》二诗,后者题下自注:“故事:祭东君,因宴此院。蜀人皆以是日拜扫。”东君,乃司春之神。祭东君及早晚张宴都是官方的事,民间则在此日扫墓祭祖。《岁华纪丽谱》的记载是:“二日,出东郊,早宴移忠寺(旧名碑楼院),晚宴大慈寺。清献公记云:‘宴罢,妓以新词送茶,自宋公祁始。盖临邛周之纯善为歌词,尝作《茶词》,授妓首度之以奉公,后因之。\’”清献公即谥号“清献”的赵抃(1008—1084),其记指《成都古今集记》。

正月初五,太守仍要摆席。“五日,五门蚕市。盖蚕丛氏始为之,俗往往呼为蚕丛。太守即门外张宴。”蚕丛氏初为蜀侯,后称蜀王。尝服青衣巡行郊野,教民蚕事,乡人感其德,乃立祠祀之,蚕市或也因他而起。

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成都多处举行各种灯会,盛况不减京师。“上元节,放灯。旧记称:唐明皇上元,京师放灯,灯甚盛,叶法善奏曰:‘成都灯亦盛。\’遂引帝至成都,市酒于富春坊。此方外之言,存而勿论。咸通十年正月二日,街坊点灯张乐,昼夜喧阗,盖大中承平之余风。由此言之,则唐时放灯不独上元也。蜀王孟时,间亦放灯,率无定日。宋开宝二年,命明年上元放灯三夜,自是岁以为常。十四、十五、十六三日,皆早宴大慈寺,晚宴五门楼,甲夜观山棚变灯。其敛散之迟速,惟太守意也。如繁杂绮罗,街道灯火之盛,以昭觉寺为最。又为残灯会,会始于张公咏。盖灯夕二都监戎服分巡,以察奸盗。既罢,故作宴以劳焉。通判主之,就宣诏亭或汲虚亭。旧以十七日,今无定日,仍就府治专以宴监司也。”正月十七日,在成都府中宴请监司(有监察州县之权的地方长官),以答谢他们在灯会期间巡夜的劳苦。

“二十三日,圣寿寺前蚕市。张公咏始即寺为会,使民鬻农器。太守先诣寺之都安王祠奠献,然后就宴。旧出万里桥,登乐俗园亭,今则早宴祥符寺,晚宴信相院。”张公咏即张咏(946—1015),字复之,号乖崖,谥号忠定,濮州鄄城(今山东鄄城)人。太平兴国年间进士。累擢枢密直学士,真宗时官至礼部尚书。诗文俱佳,是北宋太宗、真宗两朝的名臣,尤以治蜀著称。都安王祠供奉的是李冰,故又称“李冰祠”。

“二十八日,俗传为保寿侯诞日。出笮桥门,即侯祠奠拜。次诣净众寺邠国杜丞相祠奠拜,毕事,会食。晚宴大智院。”唐大中年间,邠国公杜丞相兴建净众等寺门屋,所以寺内有杜丞相祠。这丞相叫杜悰(794—873),字永裕,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乃是司徒杜佑之孙、诗人杜牧的从兄。

二月到冬至 游赏几无虚辰

仲春时节,成都平原上,红肥绿瘦,一望无际,四周群山缥翠,水光潋滟,人们纷纷相约,出外踏青。《岁华纪丽谱》如是说:“二月二日,踏青节。初郡人游赏,散在四郊。张公咏以为不若聚之为乐,乃以是日出万里桥,为彩舫数十艘,与宾僚分乘之,歌吹前导,号小游江,盖指浣花为大游江也。士女骈集,观者如堵。晚宴于宝历寺。公为诗,有曰:‘春游千万家,美人颜如花。三三两两映花立,飘飘似欲乘烟霞。\’公铁心石肠,乃赋此丽词哉!后以为故事。清献公为记时,彩舫至增数倍,今不然矣。”张咏的诗题为《二月初二日万里桥小游江宴集诗》。其游江一事及其反响,被田况《二月二日游江会宝历寺》一诗概括为这样几句:“昔日张复之,来乘寇乱余。三春虽宴赏,四野犹艰虞。遂移踏青会,登舟恣游娱。戎备渐解弛,人情悉安舒。”

“八日,观街药市。早宴大慈寺之设厅,晚宴金绳院。”观田况《八日大慈寺前蚕市》一诗可知,二月八日这一天,成都还有蚕市,地点就在大慈寺前。

“三月三日,出北门,宴学射山。既罢,后射弓,盖张柏子以是日即此地上升,巫觋卖符于道,游者佩之,以宜蚕辟灾。轻裾小盖,照烂山阜。晚宴于万岁池亭,泛舟池中。”传说蜀汉后主刘禅曾于此学射,故得名学射山。又有张柏子居此学道,某年三月三日学成而飞升。尔后,每逢此日,蜀人则诣通真观祷其神,从道士受秘箓以归,说是能避灾。都人士女,往往被珠贝、服缯锦而游山,一时之间,真有藻绘岩麓、映照原野之概。万岁池即张仪筑城取土处,在成都府之北。

“九日,观街药市,早晚宴如二月八日。”田况有《九日大慈寺前蚕市》一诗,描写成都此日街景。由是可知,药蚕二市同期而异地,亦如二月八日。蜀人注重蚕事如此。

“二十一日,出大东门,宴海云山鸿庆寺,登众春阁观摸石。盖开元二十三年灵智禅师以是日归寂,邦人敬之,入山游礼,因而成俗。山有小池,士女探石其中,以占求子之祥。既又晚宴于大慈寺之设厅。”田况、范成大等地方官都曾随风俗,顺民情,登过海云山,看过游人摸石祈子,而且均有诗纪之。

“二十七日,大西门睿圣夫人庙前蚕市。初在卜市桥前,田公以祷雨而应,移于庙前。太守先诣庙奠拜,宴于众净寺,晚宴大智院。”睿圣夫人庙即高骈筑城所迁之龙女祠,卜市桥即小西门雁桥。田公全名田况(1005—1063),字元均,北宋大臣。在成都知府任上特别重视教育事业,受到了蜀人的爱戴。

“寒食,出大东门,早宴移忠院,晚宴大慈寺设厅。曩时寒食,太守先设酒馔于近郊,祭鬼物之无依者,谓之遥享。后置广仁院,以葬死而无主者,乃遣官临祭之。而民间上冢者,各蚁集于郊外。天禧三年,赵公稹尝开西楼亭榭,俾士庶游观。自是每岁寒食,辟园张乐,酒垆、花市、茶房、食肆过于蚕市。士女从观,太守会宾僚,凡浃旬,此最府廷游宴之盛。近岁自二月即开园,逾月而后罢,酒人利于酒息,或请于府展其日,府尹亦许之。”田况有《寒食出城》《开西园》二诗,形容的也是寒食节成都游宴之盛。

“四月十九日,浣花佑圣夫人诞日也。太守出笮桥门,至梵安寺谒夫人祠,就宴于寺之设厅。既宴,登舟观诸军骑射,倡乐导前,溯流至百花潭,观水嬉竞渡。官舫民船,乘流上下,或幕帘水滨,以事游赏,最为出郊之盛。清献公记云:‘往昔太守分遣使臣以酒均给游人,随所会之数以为斗升之节。自公使限钱,兹例遂罢以远。民乐太平之盛,不可遽废,以孤其心,乃以随行公使钱酿酒畀之,然不逮昔日矣。\’”对此,宋人任正一《 游浣花记》叙述尤详:“成都之俗,以游乐相尚,而浣花为特甚。每岁孟夏十有九日,都人士女丽服靓妆,南出锦官门,稍折而东行十里,入梵安寺,罗拜冀国夫人祠下,退游杜子美故宅,遂泛舟浣花溪之百花潭,因以名其游与其日。”成都人于其他游观活动并不会全体参与,至浣花之游,则会万人空巷,倾城而出,或架舟如屋,荡漾波间,没船的就依岸结棚,绵亘数里,以阅舟之往来。即便是贩夫走卒,这一天就算借钱,也要作穷日之游。此不仅“最为出郊之盛”,也是成都一年游赏的巅峰了。陆游客蜀数年,也曾屡次参加。他说:“四月十九日,成都谓之‘浣花遨头\’,宴于杜子美草堂沧浪亭。倾城皆出,锦绣夹道。自开岁宴游,至是而止,故最盛于他时。”最奇妙的是,每年此日都是晴天。“蜀人云:虽戴白之老,未尝见浣花日雨也”(《老学庵笔记》卷八)。

“五月五日,宴大慈寺设厅。医人鬻艾,道人卖符,朱丝彩缕、长命辟灾之物,筒饭角黍,莫不咸至。”挂艾禳毒,系丝避灾,以及食粽之习,汉晋已然,天下所共,成都的端午节风俗并无特色可以称道。

“六月,初伏日会监司,中伏日会职官以上,末伏日会府县官,皆就江渎庙设厅。初,文潞公建设厅,以伏日为会避暑,自是以为常。早宴罢,泛舟池中,复出,就厅晚宴。观者临池张饮,尽日为乐。清献公使限钱,但为初伏会,今因之。”江渎庙前临清池,有岛屿竹木之胜,红蕖夏发,水碧四照,为一州之美观。田况即有《伏日会江渎池》诗,中有句云:“今辰纵游不觉暮,形为外役暑亦忘。”正是尽日避暑为乐之意。

“七月七日,晚宴大慈寺设厅,暮登寺门楼观锦江夜市,乞巧之物皆备焉。”寺门楼即雪锦楼。田况有《七月六日晚登大慈寺阁观夜市》一诗,可知七月六日及七夕,成都均有登楼远眺锦江夜市的习俗。

“十八日,大慈寺散盂兰盆,宴于寺之设厅。宴已,就华严阁下散盆。”田况有《七月十八日大慈寺观施盂兰盆》之诗。散盆,意即施盂兰盆。

“八月十五日,中秋玩月。旧宴于西楼,望月于锦亭,今宴于大慈寺。”除了赏月,成都中秋之夜,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节目。

“九月九日,玉局观药市。宴监司宾僚于宣诏堂,晚饮于五门,凡二日。官为幕帟棚屋,以事游观,或云有恍惚遇仙者。”陆游对此日印象极深,他说:“成都药市以玉局观为最盛,用九月九日。”关于遇仙,田况《重阳日州南门药市》诗云:“成都处士足传记,劝诫之外多奇谈,盛言每岁重阳市,屡有仙迹交尘凡。”

“冬至节,宴于大慈寺。后一日,早宴金绳寺,晚宴大慈寺。清献公记云:‘至前一日,太守领客出北门石鱼桥,具樽豆,观樵已,乃即天长观晚宴。盖文潞公始为之,后复罢。\’”田况有《冬至朝拜天庆观会大慈寺》之作,范成大亦有《至日天庆观朝拜》之诗,“天长观”应为“天庆观”之讹。成都一年节日之纷繁与热闹,至此终结。

清代成都过年的民情风俗

明末清初的七八十年里,蜀地兵火频仍。而在四川每一次大的战乱中,成都几乎都是各方争夺的焦点。长期的灾祸,使成都人口锐减,城区内一度不见炊烟,杂草灌木丛生,乃至有豺狼虎豹出没。顺治十八年(1661),全川登记在册人口仅约八万,整个成都地区不过八千人左右。有鉴于此,清朝政府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外省民众入川垦植定居。随后持续六十多年,全国各地移民大量迁入,增加了成都地区的人口数量,补充了劳动力,为成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荒废的土地重新被开垦灌溉出来,各种庄稼重又蓬勃繁盛起来。与此同时,移民带来各处的生产技术及语言、戏曲和生活习惯,丰富了成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新的节日习俗也由此而兴。

四川简阳人傅崇矩(1875—1917)编撰有《成都通览》一书,宣统年间由成都通俗报社陆续印出。举凡山川气候、风土人情、士农工商、饮食方言、凡百物价,靡不毕载。其中《成都之民情风俗》一章,详细记叙了从正月到腊月清代成都的各种游乐活动,让我们得以窥见百年之前的稀奇与闹热。现依次择要介绍如下,有些习俗大约是延续到了民国乃至今天的。

正月初一,成都人“早晚均燃香烛,敬天地祖宗”。家里“忌用刀剪针类,并忌吃饭,以面代饭。”(《红楼梦》第二十回亦记,正月“闺阁中忌针黹”。)若出外,则“多游丁公祠或望江楼”,也有游武侯祠的,“以武侯祠、丁公祠二处为热闹。”这一天,城区“街市停贸易,关门闭户,只有小本营生者,专售小儿女之钱,如甘蔗、橘子、面食、凉粉、花炮、响簧、小灯、大头和尚、戏脸壳、灯影、糖饼、花生、升官图、纸牌、骰子之类。”也偶有商铺开张者,“谓之提门,随即掩闭,不过用红绫纸锞挂上招牌耳。”初二以后,“提门者甚多。其大开张之日,均另择吉期。”初六,“妇女回娘家,拜年,或择吉使小儿出行。”初七,“游工部草堂。”“初九日夜起,各庙宇、各人户均点灯笼,谓之上灯”或出灯,“直点至十六日为止。”十五日,“过大年,吃元宵(即汤元也),敬神送年,烧去纸门钱”。十六日,“游百病(周游城垣),夜放花炮,过厚脸年”。游百病,又称“走百病”,民间有“正月十六游百病,游了百病不生病”之谚。

“二月十五日,赶青羊宫花会。按:二月惊蛰,有闻雷抖席子之事,谓可免虼蚤。”明末清初成都受战乱影响,暂停了花会,到乾隆年间才恢复。清末花会向新式劝业会转型,民国时达到全盛,成为集文化、商业、娱乐为一体的春游活动。《千金月令》说:“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这跟闻雷抖席一样,都是在百虫出蛰时给它一个下马威,希望害虫不要来骚扰人类。

“三月初三日,买荠荠菜。扫灶头,可免虫蚁。抢童子,敬娘娘神。按:三月清明节,上坟。或蒸清明饽饽,又名清明糕粑粑。或折柳枝,戴在身旁,谚云:‘清明不戴柳,死去变黄狗。端阳不戴艾,死去变妖怪。\’”后来,每逢清明时节,在文殊院旁的娘娘庙依然有“抢童子”之俗,现场道士撒假童子,抢到的人据说会得子。清明饽饽或清明糕粑粑,是用清明草和面做的,今日在成都的郊县上还可以买到。

四月初八,“浴佛,看放生会,嫁毛虫。”嫁毛虫的风俗,在清代到民国的四川各地县志中多有记述。如咸丰《云阳县志》所记,此日清晨,敬佛上香后,在纸上写道:“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往深山去,永世不归家。”然后遍贴户牖,则毛虫不敢入,颇有效验。二十八日,“药王会。医生、药铺收礼敬神。按:立夏日,用大戥秤人,计其斤数,谓夏至秤人不害病。”

五月,“过端午,俗名过端阳。”有些什么节目呢?《成都通览》载:“收账。开账。送节礼。包粽子。煮盐蛋。包盐蛋、皮蛋、灰蛋。买红白糖、酒、雄黄、蒜。送草香。做香包洗澡药。挂菖蒲、陈艾。取蟾酥。做艾虎。拜节。送扇子。买鳝鱼吃。搽雄黄酒。”当今的成都人过端午,仍旧爱在自家门旁挂菖蒲、陈艾。

六月,“初六日,做王爷会。十九日,观音会。按:六月伏日,做胡豆办,晒皮衣。”胡豆办,即豆瓣。六月伏日晒皮衣,大约是“六月六,晒红绿”之古俗的演变。

七月,“初七日,土地会。夜间敬巧神,买豆芽乞巧。”别的地方称这种豆芽为“巧芽”。“初十日起,至十五日止,做盂兰会,烧袱子,俗名‘祖宗过节\’,又云‘初十日开鬼门关,十五日收鬼门关\’。”收就是关闭的意思。烧袱子,湖北叫烧袱包。二十一日,“各商铺做财神会。按:立秋日,吃秋水,谓可免痢疾。”

八月中秋节,项目也极多,有:“收账。开账。买月饼。敬月光。买麻饼。小娃耍满天星。买牛肉。送节礼。买果木:核桃、柿子、石榴、板栗、梨子、佛手。”二十七日,“做孔子会。”

九月,“初九日,重阳,登高,到望江楼或城内之鼓楼蒸酒。”十九日,“做观音会。”

十月,“初一日,牛王会。打糍粑。乡间牛角上戴铁糍粑。看城隍出驾。送寒衣,上坟。”传说若不用糍粑粘牛角,牛的泪水便会涔涔流下。安徽举行牛王会,是在六月初八。

“冬月十九日,做太阳会。按:冬至日,祭祖。杀猪腌过年肉,或装香肠。”杀过年猪,腌腊肉,装香肠,沿袭至今,未曾大变。

腊月,“初八日,煮腊八稀饭。”腊八稀饭,即腊八粥。“十六日,名曰倒牙。”倒牙,刘沅(1767—1855)《蜀中新年竹枝词》写作“祷牙”。“二十三日、二十四日,焚灶,拆祭灶用果品、白麻糖、茶酒、灶马。按:祭灶后,商铺均开账飞,四处收账。十六日后,均有吃年饭者,办年货,打扬尘,刮对子。”民谚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成都叫打扬尘。“三十日,除夕,守岁。”这一夜,成都“街户灯烛辉煌,火炮达晓。”

在“守岁”二字之下,《成都通览》还罗列了很多条目,分别是:“合年饭。迎新灶神。贴门神。贴春联。贴喜门钱。出天方。收账。开账。办年货。放炮。辞年。铺上门上贴拜年名片。打米酥。粘米花。送年礼。蒸年糕。买花。摆花。装点心。办新衣。买新帽。制新鞋袜。买挂面。点百果灶。”除夕买挂面,自然是为了翌日当饭吃;上文讲过,第二天乃正月初一,古时的“元旦”,清代成都人家里忌讳吃饭,是要“以面代饭”的,呵呵。

新闻推荐

鄄城“扶贫驿站”让群众家门口就业

本报讯(通讯员傅成银张国乾记者焦同帅)鄄城县充分发挥电商企业鄄城县云众创客空间的信息整合和企业孵化优势,将平台大数据、孵化企业与农村扶贫相结合,以孵化企业全程管理服务,和贫困村合伙人利用...

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