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贫困户端起“金饭碗” ——鄄城县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增收见闻

菏泽日报 2017-12-13 14:04 大字

鄄城县在扶贫工作中,探索出一条具有鄄城特色的扶贫新路线,那就是村村建立扶贫车间,让大批的贫困户在家门口端起“金饭碗”。据统计,目前,全县共建成扶贫就业车间536个,覆盖了全县所有的行政村,直接安置和辐射带动就业6700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27000多人。2016年,鄄城县13500多名贫困群众通过到扶贫车间务工实现了脱贫。

连庄村:贫困户有了增收“保障”

大捻镇连庄村是个传统的优质小麦育种村,村里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针对村里的实际情况,镇里在连庄村建立了2个扶贫车间,通过招商引资,将青岛大伟纺织公司引入本镇。目前,缝纫车间已正常运营,裁剪包装车间即将开始运营。车间就业人数达32人,贫困户为16人,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此外,车间还设立了一处公益岗位,让年龄较大、缺乏技能的贫困户连经文,在就业车间外做保洁工作。他告诉记者:“以前在家里闲着,什么也做不了,现在在车间里打打杂,不但增加了一份收入,也找到了精神寄托,挺高兴的。”村民王燕玲是贫困户,其公公年老多病,没有劳动能力。为了更好孝敬老人,王燕玲在扶贫车间里打工,增加了一份收入。由于发展形势良好,大伟纺织与镇里签订了10年的租赁合同,从而为贫困户长期就业增收提供了保障。连庄村扶贫车间被县里评为“明星扶贫车间”。

高屯村:为残疾人搭建“就业舞台”

记者在箕山镇高屯村采访,说起扶贫车间,群众说得最多的就是村民谭志祥。谭志祥身患小儿麻痹症,在初中毕业后离开家乡,只身去了外地服装厂打工,一干就是10多年。他在打工过程中熟悉了裁剪、机缝、熨烫、成衣等服装加工全部工序的技能,还结识了很多朋友。2016年初,谭志祥听说老家建起扶贫车间,他立刻放下手头的事业,返回家乡承租车间。靠着政府的支持和自身的优势,他的服装厂很快建成,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由于个人信誉好、产品质量过硬,谭志祥的服装厂订单源源不断,生意红红火火。现在厂里有40多名工人,其中10名为残疾人,还有不少贫困户。村民孙秀英下肢行动不便,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丈夫打工,生活拮据。孙秀英到扶贫车间务工后,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谭志祥说:“自己是残疾人,知道残疾人生活不易,能为贫困户、残疾人搭建一个‘就业舞台\’,增加一份收入,心里觉得很踏实。”

后宋楼村:扶贫车间惠及300多人

董口镇后宋楼村有177户、701人,其中贫困人口45户、92人。2016年初,后宋楼村妇女能人宋爱华积极响应县里兴建扶贫车间的号召,在自家南边新建一处260平方米的扶贫加工点。车间主要从事人发加工,满足了村里留守妇女和老人不出家门就能挣钱的愿望。车间内用工5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22人。村民蔡秋平,几年前不幸遭遇一场车祸,为了治病花掉12万元,身体还落下了后遗症,两个孩子都在上学读书。一家人全靠她丈夫打工的收入来维持生活,日子过得比较艰辛,成了村里的贫困户。村里建起扶贫车间后,她被吸纳到扶贫车间务工,极大地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宋爱华告诉记者:“我们加工的这些人发出口国外,现在订单很多,有时忙不过来,一些加工活都放了下去,辐射到周边多个村,有300多人。”

通讯员傅成银张国乾记者焦同帅

新闻推荐

***让贫困群众富起来 菏泽三年多来累计减贫118人万7.

本报记者李德领菏泽是山东省的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多,扶贫任务重,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决战场。截至目前,省标以下贫困人口22万户、46.03万人,占全省的51.2%。据悉,2015、2016年菏泽分别减贫...

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