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公心,只为群众圆“安居梦” 东明县黄河滩区脱贫迁建沙窝镇项目群体速写
“搬家了,搬家了……”
东明县沙窝镇东堡村村民贾庆安激动之余,只会重复这句话。
亲戚们都来帮忙,把家里大大小小的家什,从位于黄河岸边的老家,搬到了3号村台上的新居。
难怪贾庆安激动得语无伦次。几十年来,贾庆安已经搬了四五次家。这一次是他最开心、最满意的一次。从党委政府的统一规划讲,也应该是滩区老百姓最后的一次搬迁!
黄河在菏泽境内长185公里,共有滩区13处,面积504平方公里,滩区内居住人口14.7万人。曾经,频发的洪水让滩区群众生产生活深受其害,“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的恶性循环,成为当地群众祖祖辈辈的苦涩记忆。
决不能让滩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2016年8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在菏泽首先实施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一次性解决菏泽黄河滩区14.7万群众的安居乐业问题。当年1月30日,省黄河滩区专项小组会议召开,标志着脱贫迁建工作拉开帷幕。
一个个村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承载着滩区群众的安居梦想,也见证着黄河滩区一场历史性变迁。日前,记者来到东明县沙窝镇黄河滩区迁建项目蹲点,见证滩区群众追逐多年的“安居梦”走进现实的喜悦,感受实施这一民生工程的不易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无私奉献。
村里来了个“镇长亲戚”
目前已经是马集新社区居民的张洪旺、杨瑞敏夫妇,前不久给东明县委、县政府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信中说:“镇里一个姓邢的镇长,带着铺盖卷和几十名镇干部住到我们几个自然村两个多月,走村串户挨家陪着笑脸说好话。同时,还为我们村民发家致富出力帮忙想点子。他说服了我们、帮助了我们,更是感动了我们!”
初见沙窝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邢鹏英,是在沙窝镇3号村台。说是镇长,此时的邢鹏英更像是一个村里的“支事人”,每家每户串串,帮忙搬搬家具,聊一聊搬来后的情况……用他的话说就是,既然党和政府相信我,那我就担起责任,实打实地干,让沙窝滩区群众彻底告别“水窝子”!
2018年,邢鹏英到沙窝镇工作。那时,东明县黄河滩区脱贫迁建项目建设已是如火如荼,可存在的诸多问题却迟迟找不到突破口,影响项目的后续进展。
马集村位于黄河西岸,是东明县唯一一个需实施跨河、跨乡镇搬迁的村庄,共涉及7个自然村、668户、2794人。因地域、历史等多种因素影响,马集行政村民风硬朗,思想较为封闭,绝大多数人对搬迁不理解,抵触情绪很大。
许多村民心念老宅,不愿搬迁。另外,村民的耕地都在河西,但为了彻底摆脱水患以及今后发展,新社区规划在河东,下地干活需要过黄河,与以前相比较为不便。再就是,马集村搬迁之前有近200套村民自建小楼,他们不愿舍弃小楼小院。
但是,没有暂时的舍弃,滩区老百姓又如何脱离滩区,告别世世代代的水患之苦?
“要让村民看到搬迁的好处,看到将来的发展!”怀揣着为民信念,初来乍到的邢鹏英当即带着铺盖卷和几十名镇干部住进了马集村。
刚开始,邢鹏英是到处碰钉子,有些村民甚至连门也不给开。于是,他自己掏钱买酒买烟到村民家里串门、拉呱,讲政策;老党员生病,他前去看望;村民做生意遇到困难,他积极筹款救助……
马集村有一周姓村民曾经是个“刺头”。滩区迁建他就不想搬,为了这事儿,他经常带着一批同样不理解的村民上访,甚至滞留、滋事。
当时邢鹏英刚住进马集村,有人劝他:“老周的行为已经涉嫌违法,让公安部门采取措施吧。”他一听,立马拒绝了:“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
第二天一大早,邢鹏英就提着水果和酒,夹着不离身的“群众意见本”,去老周家登门拜访,结果自然是吃了“闭门羹”。眼看这条路不通,邢鹏英就采取了“迂回战术”。隔三差五就到老周母亲、亲戚那里,听意见、讲政策。
看着老周有了些松动的迹象,他又托村干部约老周一起吃饭聊天。饭桌上,邢鹏英耐心地听着老周的意见,苦口婆心地向他一一解释……在邢鹏英的解答中,老周慢慢理解了。最后,老周红着脸说:“想不到镇长竟会请我这个‘告状户’吃饭。就冲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冲着邢镇长,这个家我搬了!”
之后,连邢鹏英都没想到——原本的“上访刺头”,转身成了滩区脱贫迁建政策的“宣讲人”。
就这样,一户传一户,一家拉一家,邢鹏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打动了马集村的父老乡亲,老百姓都记住了这个自己身边的“镇长亲戚”。“搬迁的时候,村民3天就签完了协议,一周就全搬过去了。”邢鹏英说。
马集行政村的顺利搬迁,打响了东明县黄河滩区脱贫迁建搬迁的“第一炮”,为后续搬迁总结了经验,趟出了路子。
今年春节假期期间,邢鹏英的妻子去济南看病,儿子去北京看病,他都没陪着去。他北京的朋友给他打来电话,说:“你得管管家人,不能光顾着工作。”接着电话,邢鹏英哽咽了,他确实走不开。
“干出滩区迁建‘沙窝样板’”
马集村选房前夜,沙窝镇滩迁指挥部。
窗外繁星点点,屋内灯火通明,争论声不时响起。
“方案里这一块,我总感觉还少点什么。”邢鹏英沉思着说。
“方案我们已经推敲了十几遍,已经够详细了。镇里为老百姓安装的太阳能、地暖管、马桶等等,我们也一再检查过,绝对不会出问题。”镇干部宗少伟说。
“要不,再给老百姓的新居交一部分水电费?这样他们对搬家的不适感会降到最低。”镇党委副书记牛晓伟想了想说。
“好,明天一早就去把水电费交上。”邢鹏英拍板。
副镇长刘清伦告诉记者,制定马集村搬迁方案的那段时间,他们经常忙到凌晨两三点钟,往往是睡上几个钟头,第二天一大早又匆忙投身迁建工作。
事无巨细的马集村搬迁方案,在之后的工作中,成了县里很多涉迁村搬迁方案的“样板”。滩迁干部们纷纷来到马集村学习取经,一条条措施、心得被大量借鉴。
马集村的顺利搬迁,犹如一剂“强心针”,给了滩迁干部们莫大的信心。但在当时,沙窝镇还有一万多名群众在滩区生活着,迁建工作离告捷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他们依然不能有丝毫松懈。“沙窝镇涉迁村一共有836套楼房,比其他3个涉迁乡镇的总和还多,这让我们的工作更为艰巨。”3号村台指挥部镇级指挥长屈军说。
打铁要趁热。不久后,在全镇其余十五个涉迁自然村里,一张张搬迁明白纸、一条条宣传横幅挂满了村头巷尾,一辆辆宣传车走街串巷,讲政策、算大账。镇干部、村干部、各村党员全体出动,挨家挨户动员。一时间,“你签了吗?”成了当地村民们聊天串门时的口头禅。
在马集外迁社区,抽调的闫宪启等4位乡镇工作人员,至今仍留守在马集新社区,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几个月的时间,他们身体瘦了,本领却长了,个个成了水电暖维修的“全能手”。
洒下汗水,结出硕果。目前,沙窝镇的滩区迁建工作已经全面告捷,共含两个村台和一个外迁社区,涉及群众近一万五千人。“自古贫困黄河滩”,如今已经变成了一栋栋设施齐全、宽敞整洁的洋房。
村“两委”是最坚实的基层战斗堡垒
尚庄村党支部书记董保根有一个微信群,里面都是尚庄村的村民,可别小看这个微信群,前段时间它可是立了大功。
“为了让乡亲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村台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我每天都到村台拍摄视频分享在微信群。你别说,这一招效果是真好。”董保根告诉记者,看着自己的新居一点一点建起来,有些不愿搬的群众想搬了,有些有意见的群众满意了。
北霍寨村党支部书记乔明生说,带头签协议的,带头搬出“水洼子”的,带头拆自己房子的,都是村干部和村里的党员,村“两委”就是最坚实的基层战斗堡垒。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迁建期间,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总能看到村支书和党员们的身影,或耐心向群众讲解,或前往村台了解项目进度,或悉心听取群众意见……他们的身上可能满是风尘,脸上或许布满倦意,但心中永远坚守着一颗为民初心。
村民搬家时,是这些村干部和党员们最忙的时候,往往是搬完自己家的,又去帮村里的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村民搬。
“3月12日晚上,下着小雨,我在家中忽然接到了邢镇长的电话,让我赶快去西良家帮忙搬家具。”徐炉村党支部书记冯保堂对记者说,他赶到时,邢鹏英正冒雨帮助徐西良两口子搬着新置换的家具。
原来,那几天是徐炉村往村台搬迁的日子,邢鹏英晚上处理完工作就在村台上转转,正好碰见68岁的徐西良老两口冒雨搬新家具,于是就喊着冯保堂一起来帮忙。
这样的场景,在前段时间的沙窝镇里比比皆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正在新居门口晒太阳的李存华,一脸感慨地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一次像城里人一样选房挑房,第一次家里有这么干净的卫生间,第一次不用担心发大水。
正在装饰小院的贾治钢笑着对记者说,他的老房子是1980年盖的,经历了1982年、1986年等好几次水患,现在想想都后怕。如今搬入了新居,日子是越来越有盼头了。
正在新居门口坐着聊天的温玉各老太太走了过来,紧紧握着记者的手,颤抖着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俺之前住的是土房子,一下雨就害怕压塌喽,现在搬进了新房,想不到已经84岁的我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记者 马源劭
新闻推荐
▲野马分鬃、白鹤亮翅、手挥琵琶……日前,在东明县万福公园,近百名太极拳爱好者跟随着舒缓的古筝配乐,共同打着尹传陈式太极...
东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