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英:用镜头讲好菏泽故事
擦拭相机,蓄势待发
▲翻阅刊登摄影作品的《人民日报》?一张照片,一段故事
王超英在水中拍摄救灾照片(资料片)
1980年,济菏铁路通车,她骑车20多里,爬上铁道南侧的小平房,按下了快门,记录了第一列火车开进菏泽的瞬间。
1993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和强龙卷风多次袭击菏泽,造成1299个村庄98.7万名群众被洪水围困,她,以最快速度赶到了灾区。
1996年和2003年两次洪峰突袭菏泽,又是她,像一个战士,背起相机,火速赶到抗洪现场。
……
她,就是山东地市报最早的女高级记者王超英。
1977年,青岛财贸学校毕业的王超英开始了记者的生涯,拿起了相机,那一年,她还不满20岁。那时的她,菏泽市20多个乡镇轮番着跑,最远的一天要跑三四十公里,路上饿了就啃个干烧饼,白天采访拍照,晚上钻进暗房冲洗照片就是她的生活。
王超英曾把锅放在马车轮胎上当船,拍摄白虎集500亩荷塘;也曾爬上20多米的铁塔,拍摄农民新村。爬房顶、麦秸垛、树、电线杆是家常便饭,在抗洪中遇到的险情更是不计其数。“那时候只要能拍出好的照片,啥危险都不怕。”说起年轻时候的自己,王超英话语激动,眉宇间流露着对摄影的热情。
“印象深刻的是1996年的那次特大洪灾,黄河入境第一县的东明县及其下游鄄城县,滩区村庄被倾河而下的滚滚洪水围困,农民生命财产安全遭受极大威胁。作为新闻记者的我,顾不上饥饿劳顿,连续奋战在新闻现场前沿,一边发本报,一边发外报,八岁的女儿帮我用复印纸誊写照片说明,在客厅地上摆着席子,将各色照片整理外发。”王超英告诉记者,那次拍摄的作品在《人民日报》连发,12天共刊发了8张图片。
那一年的《人民日报》年会上,图片编辑张蔚飞曾作介绍,对于一个作者的作品连发很罕见,但依据照片的力量,让编辑一次次难以拒绝。这是对王超英的肯定,也是对王超英的鼓励。
30多年的时间里,王超英拍摄的“共产党结穷亲”“度过寒冬最知暖”“洒向无声世界的爱”“万人救助,少女绝处逢生”“和衷共济两农家”“弃儿慈母血肉情”“黄河故道科技热”“户户粮满仓”等一幅幅新闻摄影精品,多次发表在《人民日报》《大众日报》《菏泽日报》等报刊上,所获得的奖项更是数不胜数。
今天,在新媒体和手机摄影突起的时代,王超英并未放下相机,因为,对于王超英而言,摄影不只是热爱,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王超英用镜头记录着菏泽的改革发展变化,述说着菏泽的人文气息与时代大变革大历史,讲述着百姓的故事。
文/图 记者 李保珠 王 浩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振宇)3月20日,市委书记张新文带领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东明县调研功能区规划建设和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
东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