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飞跨”惠及1.3万名村民 黄河西岸5.8万亩小麦有了好收成
●东明县长兴集乡黄河西岸5.8万亩土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以前未接通灌溉电源,滩区群众“守着黄河浇不上地”。线路飞跨黄河之后,当地1.3万名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除粮食大幅增产之外,新的商机也随之而来。
□ 本报记者 王兆锋
本报通讯员 王恩标 柳 波
菏泽市东明县黄河西岸,5.8万亩小麦熟了,今年有了好收成。
“黄河西岸能用电浇地了,我在黄河西岸承包了600亩地,浇地方便。今年亩产能有1000多斤。”6月7日,在黄河西岸,东明县种粮大户赵庆雨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如果不能用电浇地,我是不敢在黄河西岸承包这么多土地的,光浇地就是大难题。”赵庆雨说,“用电浇地,一是省钱,一亩地能省20元;二是方便,如果用柴油机提灌黄河水,水三天也来不到,半个月也浇不过一遍水,用电七八天就能浇一遍。我浇了两遍水,今年这片地能收60万斤小麦。收的粮食越多,干劲越大,明年我还要多承包土地,多产粮。”
赵庆雨种粮的底气,来自于黄河西岸接通了灌溉电源。
东明县长兴集乡黄河西岸5.8万亩土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以前未接通灌溉电源,滩区群众“守着黄河浇不上地”。他们经常自嘲:“守着黄河沿,灌溉全靠天。丰收靠下雨,向天来要饭。”
2018年底,山东境内单塔高度最高、塔重最大、跨度最长的10千伏线路正式通电,结束了黄河西岸农田无电灌溉的历史。线路投运后,2019年6月,国网东明县供电公司又延伸架设10千伏线路9千米,安装变压器4台共1600千伏安,为4个农业提灌站通了电。此次跨越黄河施工共架设双回10千伏线路15.21千米,其中跨越黄河两基铁塔高62.8米,跨度达643米。
“在这次跨河输电施工过程中,我们克服了超长跨越、地质复杂以及河面强风等不利因素,解决了跨越黄河档距大、施工作业难的问题;利用大型牵引机,采用‘一牵一’张力架线施工,破解了施工中导线舞动难题,确保了工程安全优质高效推进。”刘楼供电所副所长任保才说。
长兴集镇林口村,是山东省最西边的村。
去年,村里第一次用上电浇地种麦子。在地里忙着麦收的村委会主任林云廷,指着收割后的麦田说:“俺村里1000多亩地,用电浇地,今年一亩能收入1200来斤,有了好收成。”
说起以前浇地的难处,老林的话匣子打开了:“以前用机器提灌,浇一亩地50元,得5个多小时。有的年景,我们干脆就不浇,靠天吃饭。有一年一亩地收了四五百斤小麦,还有一年,一亩地收了两布袋秕子麦。现在,用电浇地,一亩地只花20元钱,只用一个小时就能浇完。我们这里的地是胶泥地,只要水跟得上,小麦玉米都能长好。现在,玉米亩产能达到1600斤,以前最高产量是800斤。”
杨庄村党支部记赵东方说:“有了这条跨黄河线路,供电公司又给提灌站通了电,我们只要轻轻推上闸,黄河水就来了,浇地太方便了,我们夏粮一亩地就增产了三百多斤,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
线路飞跨黄河之后,当地1.3万名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除了粮食大幅增产之外,新的商机也随之而来。有了可靠的农灌保障,不少企业和大户陆续前来承包土地,发展高效农业和养殖业。以前一二百元一亩都没人承包的地,现在涨到了一千多元一亩,土地增值了近十倍。80个蔬菜大棚已经拔地而起,占地100余亩的原生态生产养殖基地也开始了黄河鲤鱼、台湾泥鳅和澳洲龙虾的养殖,600余亩东明西瓜上市,黄河西岸这片沃土正孕育着丰收的新希望。
新闻推荐
◥更多报道详见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菏泽频道●为努力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脱贫,菏泽不断增强扶贫产业发展后...
东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