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兵李木轩:始终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

牡丹晚报 2019-08-20 09:27 大字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淑娅 武 霈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们奋勇杀敌、披肝沥胆;在和平年代,他们干事创业、默默奉献。他们是“活历史”,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丰功伟绩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参与者,他们头发花白,退休多年,却依旧秉承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是在新中国成立前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

拂去岁月的尘土,聆听革命故事。昨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来到东明县刘楼镇小路店村,采访了已经98岁的老党员李木轩,听这位“百岁”老兵讲述他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非凡经历。

曾担任秘密“地下交通员”

“往西走第二个胡同口向北拐,就是他家,老人家快一百岁了,是我们村的先进,老党员、老干部了!”驶入刘楼镇小路店村,提起 “李木轩”的名字,村民无人不晓。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很容易找到了李木轩的家。

“前几天,父亲住在我妹妹家,听说你们要来采访,我就把老爷子接回来了,老爷子年纪大了,记性不太好了,有点糊涂,但听说要跟他聊一聊革命的故事,他很有精神。”李木轩的儿子李俊堂说。

走进正房堂屋,李木轩一家人正在吃午饭,已经98岁的老人精神矍铄,神采奕奕,看到记者,不忘放下筷子,招呼坐下吃饭:“吃了没,快坐下,一块吃点。”老人面带笑容,双眼炯炯有神,整个前额和双颊上都刻下了可敬的皱纹,泛黄的皮肤上流淌着岁月的痕迹。

“父亲精神虽然不错,但记忆力不行了,说话重复,有点前言不搭后语,不过他的经历,我从小就听,了解不少,他最初参加革命是从地下交通员干起的。”说起父亲的革命故事,李俊堂打开了话匣子,顺着他的思路回首七十多年前的往事,纵然隔着历史的藩篱,老人当初革命的画面依然触手可及。

李木轩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里,幼时全家人靠着几亩薄田勉强度日。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很快烧到了鲁西南大地。为了抵抗日寇,菏泽当地的老百姓自发成立了 “救国会”,李木轩也成为村里第一批抗日救国会队员。白天干农活,晚上操练,有鬼子来扫荡时,就和周边的救国会一起打鬼子。由于他在村里的青年人当中敢说敢干,办事公道、灵活,有组织领导能力,不久他被推举为 “问事的”。村里大小事情都有他出面协调、办理。常常是白天伪军刚刚离开,晚上八路军就过来了,呈“拉锯”状态。他总是巧妙地周旋、应付伪区公所的差事,实心实意地为八路军办事。

“后来,父亲担任了共产党的地下交通员,这是个秘密的任务,这些经历直到建国后很多年,父亲才给我们一一讲述。”李俊堂说。担任地下交通员的经历显然给李木轩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接过儿子的话头讲起了不少往事,“当初村子是战略要地,为防止敌军察觉,八路军都是晚上过来,来了之后我们就忙着给他们筹粮、做饭,救护伤员。咱们的八路军真是好啊,连喝了群众的一缸水也得再帮忙打上。老百姓都把平时舍不得吃的粮食拿出来为八路军做面条、烙饼。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做的地下交通员,秘密接送党的领导和八路军的干部。”

护送战友在玉米地里藏半夜

1940年,日本鬼子在杨庄村北的周楼修筑据点,老百姓知道将要大祸临头,纷纷到河南滑县逃难,他也加入到逃难的队伍里。临过黄河时,他突然想到他这一走,村里就没人为八路军办事了,立马又返回村里,坚持地下工作。

“父亲记忆最深的一次,就是他曾经护送过一位姓王的团长,为躲避敌人,在玉米地里藏了一夜。”李俊堂介绍,当时组织给李木轩安排了一个重要任务,让他把一位王团长从马头镇接到谢寨,因为王团长要去执行重要任务,时间紧迫,必须立刻行动,为防止泄露行踪,李木轩给这位王团长化好妆,接到村子后,把他安顿到瓜地里,让他吃好饭。天黑以后,李木轩便带着王团长连忙赶路,路上看到疑似日伪军的部队,为保证王团长的生命安全以及能保密完成任务,李木轩立刻拉着这位王团长藏到了玉米地里。

“不知道敌人为何会选择夜间行动,看情况不妙,俺俩也不敢吱声,也怕敌人杀回马枪,就一直藏到了后半夜,直到确定没有危险后,俩人一路狂奔……”讲起这段经历,李木轩颇有感触,双手挥舞着,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紧张的夜晚。

类似这样秘密护送领导、战士的任务很多,李木轩这个地下交通员一直默默地执行任务,鉴于其突出表现和极高的政治觉悟,1944年,经过组织考核后,李木轩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继续秘密地开展地下工作。

对战火纷飞的岁月记忆犹新

虽然李木轩年事已高,很多事都记不清,很多人都记混了,但是,关于战争的回忆,他印象深刻,采访中,频繁说着几句话——“那时候乱啊,不打仗过不了安生日子”“打仗死了好多人,但咱们不能怕死”“我是刘邓大军的兵,我参加过大杨湖战役”。

大概在1945年,李木轩参加了八路军,被分配到56团后勤部。“每次要出去战斗时,连长就给我们喊口号鼓劲,问我们:‘共产党员怕死不怕死?’我们就大声回答:‘不怕死’”说出这几句话时,李木轩的身体有些颤抖,可以看出,回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他依然十分激动。

据他回忆,那时候装备差,战斗环境恶劣,但八路军有勇有谋,派先头部队冲到日本鬼子的坦克前,把鬼子先打死再把车砸了;有时候没有子弹,就把高粱秸秆截成子弹长短,围在腰里,离远看就像真子弹,目的是为了吓唬小鬼子。

“我小的时候,父亲讲起他打仗时的故事,都会感慨自己行善积德了,战斗中没有负伤,幸存下来享受和平年代。”李俊堂说。

始终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

新中国成立后,李木轩回到了村里,村里成立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一直到人民公社,他都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姿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一马当先,走在全村的前面。先后在村里担任农会主任,直到生产大队大队长。

“老父亲始终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小时候有一次我和村里的另一个孩子饿得受不了,打算去地里偷瓜吃,这事儿被我父亲知道了,赶过来把我狠狠地教训了一顿。”李俊堂回忆说。

年事见长后,李木轩不再负责村里的工作,但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他对村集体的工作热情始终没有停下来。村里道路坑坑洼洼,每逢阴雨天,到处积水,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默默地承担起了义务修路的担子。夜晚大家都睡了,他抄起铁锨独自一人修补村里的街道。村里的大街小巷,都有他洒下的汗水,就这样他几十年一直在保持着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本色。“以前村里一下雨就积水,他就拿着铁锨去填路。不让他干,他就晚上偷偷去干。”李俊堂说,“十里八村的都知道这个老党员爱义务劳动,经常义务铺路、修路,成了远近闻名的典型,大概20年前吧,就有记者来采访,我父亲的事迹还登了报纸。”

李俊堂拿出了那张已经泛黄的报纸,报纸上一篇名为《50年的奉献情》的文章,详细报道了李木轩义务护树养路的故事。

如今的李木轩老人虽然有些耳背、记忆力有些衰退,但依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时刻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

他还时常告诫自己的子女做事要讲纪律,凡事要以集体利益为重。

新闻推荐

“小荷学堂”伴孩子们成长

志愿者指导留守儿童做手工活儿近日,记者走进东明县小井镇中心学校、三春集镇中心学校,来自济南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的大学生...

东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明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