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农村的热心和善意不流失

农村大众报 2019-07-19 14:47 大字

在黄河滩区采访时,遇到了两位70多岁的老人。一位叫李留芹,一位叫毛吉志,都是东明县长兴集乡的普通村民。两位老人都爱舞文弄墨。李留芹出了一本名为《我家住在黄河滩》的书,书中整理、记录了黄河滩区传统村落里的历史、民俗、歌辞等。毛吉志印了一本名为《竹林史话》的画册,用画笔讲述了当地的红色历史(见农村大众报7月10日A1版)。两位老人文化程度都不高,能有这样的成绩,实在令人敬佩。

《我家住在黄河滩》能成书,离不开当地的民俗学会以及一些热心人的支持。但为了写书,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李留芹也付出了许多汗水。他骑着自行车,到各村转悠,找上了年纪的人聊天。为了核实的村址变迁,他也要到现场去看。应当说,这些田野调查的方式或许不是很专业,但李留芹收获的也不少。毕竟那一片的黄河滩区,他太熟悉了。因为年轻时走街串巷做生意,多年来热心为十里八村的人帮衬、主持红白喜事,李留芹在当地人缘好,威望也高;这都为他的调查带来了方便。就这样边走边记录,他忙活了四五年。毛吉志也是因为村子搬迁,到了新村,觉得以往的历史丢了、忘了太可惜,所以他自费调查,到外地查阅资料,历时数年,形成了当地革命历史的“连环画”。当地乡镇领导觉得毛吉志这事做得好,专门为他盖了一个展厅。毛吉志的画作也在政府支持下付印成册。两位老人都是农民,在滩区靠种地,挣不了多少钱,农忙起来时间都不能保证。但他们有心,靠着对一方水土的感情,坚持了下来。所以,看他们的作品,再想到他们的毅力,会觉得很有分量。

应当说,在农村,像李留芹和毛吉志两位老人这样,受过一定教育、又钟爱地方文化的人不少。他们中间,有村里的老人,也有退休的教师、干部、老党员……他们的阅历、见闻、经验等等,都是财富。怎么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空间、更多的支持,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值得思考的。

在农村,我们也发现了很多热心文化和公益的年轻人。有的出钱,把村里的庙会办了起来;有的出力,到老人常活动的大院里放电影、教老人唱歌;还有的联系了一帮同样的热心人,利用假期到村里给孩子办免费的辅导班。这些人,爱的也是一方水土。他们所做的,是向农村输入更多的现代生活文明、介绍更多的现代生活理念、引入更多的现代文化知识。老人们整理记忆、留住乡愁,是回头看过去;他们传播现代文明和文化信息,是抬头看未来。年轻人朝气蓬勃,有的是活力,再加上他们的热心,也会让一个村庄的色调变暖。

但是也应当注意到,这些无论是有益于地方和谐还是有助于文化繁荣的公益之举,大多还停留在个人或少数人的行为上,缺乏足够有效的组织支持。从政府的层面来讲,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应当对地方民俗、历史记忆等给予足够的关注。要留住乡愁,要让后人纾解乡思、怀有乡情,不能只靠盖楼房、做绿化。在投资硬件设施的同时,也应该及时整理、发掘区域文化,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方式留存下来。对有益于乡村发展的公益活动应当有所引导和支持,从而让这些活动或行为能够持久、能够感染带动更多的人加入。

从社会组织的层面来看,现有的官方或民间公益组织也应当对这样的善举施以援手,尽己所能地从资金、人力等各方面提供帮助。事实上,让这些活跃在农村的热心人有组织归属感,往往能更好地带动地方和谐,推动一地思想道德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出文明乡风、优良家风和淳朴民风。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工程(简称村学工程)为例,各地的学习小组就应当主动发现村里的热心人、文化人,不仅要吸引他们加入小组参与学习,更要鼓励他们组织、带动更多的村民学习。这对于增加村学小组的凝聚力、提升学习活动的生动性都是有好处的。

让农村的热心人不孤单,让农村的公益之举不零散,让充盈乡间的善意不流失、不降温,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努力。

农村大众报记者段新勇

新闻推荐

山东润泽化工有限公司100万吨/年连续重整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信息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部令第4号)等相关规定,现对山东润泽化工有限公司100...

东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