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年人老有所依

蚌埠日报 2019-02-15 09:07 大字

王培忠【创业故事】

“过去十分困难的事,现在只要打一个电话就有人立马上门服务。”说起搭上智慧快车的老年生活,陈志玉老人的脸上乐开了花。

在蚌山区天桥社区一间旧楼房里,今年83岁的陈志玉拿出一个红色“手机”,手机面板上的“SOS”按钮十分醒目。“有事需要帮助的时候,只要按一下这个按钮,就能接通呼叫中心的电话,将需求告诉他们,不一会就一定有人上门服务,有了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理发、洗澡、看病、购物等问题都能顺利解决。”

智慧居家养老是如何实现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创业故事?在蚌埠市人才产业园的众创空间里,记者看到了智慧养老的“真容”,还见到了这家智慧居家养老平台的创办者王培忠。

“这里是呼叫中心,所有签约老人的需求信息都在这里汇集。”壹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王培忠介绍说,老人所有的需求信息都在这里汇集,同时老人的所有信息都可以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接线员可以根据老人的需求项目及处所位置,进行“派单”,遍布全市各个角落的签约服务单位就近为老人提供及时周到的上门服务。“老人的信息是提前录入的,老人的手机装有GPS定位系统,我们的目的就是让老人居家养老不再难。”

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智慧养老的确是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的有效手段,当初你是怎么走上这条智慧养老创业之路的?面对记者的提问,王培忠说从事这个行业是一种机缘,也蕴含一种必然。

我出生在蚌埠,成长在蚌埠,1986年中学毕业后,到淮南工务段当了一名巡道工。5年后的1991年,调到蚌埠列车段担任列车长,在列车里一下子就工作了11个年头,虽然列车也是一个“小社会”,但我却认为这里的“天”实在太小。也许是天生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我总想走出车厢,到更广阔的天地飞翔。为了飞得更远,几年的时间里,我参加了成人高考,不仅学习了北京交通大学的旅客运输管理课程,还自考安徽大学的法律专业本科。在一次工伤事故后,我决定停薪留职去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深圳闯荡一番。在深圳的第一份工作的单位就是深圳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在这里不仅接触到电子商务,而且目睹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威力,可穿戴设备、传感器等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给人们给带来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恰在此时,生活在蚌埠的老母亲因患老年痴呆症而走失,当时我们打电话给安徽卫视的“帮女郎”栏目进行求助,经过曲折的过程找到母亲后,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能否利用可穿戴设备、传感器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防止老人走失以及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问题。事实上,在我思考这些问题时,郑州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已经着手开发建设智能化养老平台,在与深圳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洽谈合作的过程中,这家公司得知我对智能养老有一定研究并有着浓厚兴趣后,力邀我北上,助力他们进行智能养老平台的软件导入、体系建立和人员培训。智能化养老平台建立后,通过整合服务资源,一举解决了老年人居家养老难的问题。2年的时间里在平台上受益的老年人达3万之众。此后山东省决定在全省选择一些城市进行智能化养老平台试点,我又被派往菏泽市东明县进行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工作。

在蚌埠创业的一个重要机缘是,2015年蚌埠市政府代表团去山东考察智慧养老项目,在介绍项目时,市领导听出我的蚌埠口音,建议我回家乡建设智能化养老平台。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与其在外漂泊不如回家创业。经过紧张筹备后,投资200余万元的蚌埠市首家智慧养老平台建立。创业是艰苦的,同时也是幸福的。深入社区宣讲、举办活动推广,与上百家服务单位签约,可谓磨破嘴累断腿。但当看到蚌埠市的老年人享受到智慧养老平台带来的便利时,心里总是暖暖的。与此同时,我们还利用平台,与政府部门合作,将残疾人托养纳入服务范围,如今列入三县六区“阳光家园”计划的1600多名残疾人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智慧养老平台得到妥善托管,市卫计委将全市784户1000多名失独家庭老人的托养放到智慧养老信息化平台。

2018年,我们还开展了农村老人养老服务试点并取得成功,2019年,将进一步延伸服务的范围,利用智慧养老信息化平台,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资源,建立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为更多农村老人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

(本报记者李茂峰)

新闻推荐

有一种奉献叫“坚守”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王振宇王青云是东明县刘楼镇邓王庄村人。40年来,他将全部心思用于养路、护路工作中,虽然已经退休...

东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