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记者探访东明县焦园乡4号村台,这里春节不停工,安居梦要实现了 黄河滩区春来早
大图:在村台建设工地上,一名工人在清理输水管道内淤积的泥沙。小图:大年三十,本报记者在东明县焦园乡4号村台淤建现场采访施工人员。■编者按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
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本报开设“家国故事·党报记者和你一起过大年”栏目,派出多路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城市巷陌,在行走中感受基层变化、时代脉搏,用心用情体悟家国情怀,书写家国故事,鼓舞奋斗激情,凝聚前行力量。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吴宝书
本报通讯员王恩标
机器轰鸣,长长的钢管如同一条巨龙,向外喷泄着湍急的黄河水,饱含泥沙的水流不一会儿就淤平了一大块地。黄昌书不时用铁锨开挖泥土,改变水流的方向。
这是在东明县焦园乡4号村台的淤建施工现场,虽然是除夕下午,但工地仍和往常一样忙碌。“工地24小时都不能离开人,这个年就在村台上过了。”黄昌书一脸喜悦地说,“就盼着村台早日建好,我们住上新房子。”
黄昌书的家就在不远处的黄夹堤村,等这个村台建好后,他和附近几个村的4000多名村民将搬上大村台,住进新居所,告别祖祖辈辈遭黄河水淹的命运。所以,当这个村台建设需要征用他们村的土地并拆迁一些房屋时,他们没有丝毫犹豫。
“当时建这个村台,占用村里207亩耕地,迁了70座坟。这是政府为百姓做的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子孙后代的大好事,千百年来难圆的安居梦就要实现了,群众都很理解支持。”谈起拆迁,黄夹堤村党支部书记黄树森激动地对记者说。
的确,为了建村台,许多农民作出不小的牺牲。在长兴集乡李老家村,有一半村民的房子为了建村台在去年6月被拆除,87户村民只能投亲靠友,或者住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村民朱新院和儿子、儿媳还有七个月大的孙子,一家人挤在附近路旁由集装箱改造的住房里。“拆迁的时候儿媳妇挺着大肚子,刚搬过来孙子就生了,就在这间集装箱里。”朱新院说,“这不算啥,好日子在后头啊。”
在暂时的困难面前,这些搬迁的村民并未失去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为让黄河滩区的11万多群众从根本上摆脱洪水困扰,实现迁建脱贫,整个东明县共需新建24个村台,其中两个实验村台已于2018年1月完成吹填进入自然沉降阶段;一期12个村台,去年11月底都完成了吹填任务;二期10个村台,目前已完成吹填总量的60%,其中完成70%以上的村台4个,完成60%以上的村台8个。
伴随着村台建设,在黄河滩区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新气象已经显现。在采访路上,记者发现一家名为黄河滩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国民介绍说,他们目前共流转承包了4200亩土地,正在搞集现代农业、休闲农庄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在黄河滩区建村台,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举,许多人都在努力付出。
负责焦园乡4号村台建设的是山东菏泽黄河工程局,工程负责人苗培红每天在工地上奔波。记者跟随他的车,一同去往7公里外的黄河主河道岸边,那里有施工船只,负责把富含泥沙的黄河水通过管道抽送到村台上。
道路坑洼不平,崎岖难行。20分钟后我们到达黄河主河道边,滔滔的黄河水就在脚下奔流,一条抽沙船在水中漂浮着。船长名叫侯远征,在这个地方呆了一年多,已经参与完成2个村台的淤建。虽然寒风吹在脸上让人睁不开眼,但他一个劲地说:“不冷,春天就要来了。”这条船上共有9名工人,就住在岸边的一个临时板房里,旁边的厨房里有冰箱,里面鱼肉蔬菜挺齐全。“今年的年夜饭就在这儿吃了。”
大伙儿帮着老侯把春联贴在板房的门上,黄河边顿时有了喜庆的春节气氛。
采访结束时,已是傍晚。和老侯挥手告别,我们踏上归途。远处的村庄里,已陆续响起了热闹的鞭炮声。
新闻推荐
本报东明1月17日讯(记者崔如坤通讯员李万友)“感谢咱交警找到了肇事人,太感谢了!”15日上午,两名群众来到东明县交警大队...
东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