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缝纫机曾经养活一家人 虽现在用得少了,但仍不舍得仍

齐鲁晚报 2018-10-24 05:32 大字

本报菏泽10月23日讯 (记者 王雅楠) 铁架子,木桌子,踩起来“咔咔”作响,皮带一动,穿好线的针便能在衣服上“起舞”,这样一台五斗缝纫机曾是年轻时的程俊彩养活一家人的工具。“当年我花了170块钱,将它买回家,一直到现在还能用。”

今年78岁的程俊彩是菏泽东明县人,1976年从部队转业回家的他,花了两个多月的工资买了一台上海牌的五斗缝纫机,“上海牌五斗缝纫机是缝纫机中最好的一个,那时候,一个村也只有一台吧。”程俊彩说,按照当时的政策要求,每个人需要用劳动换取工分,缝纫机加工一条裤子可以挣得相应的工分,积累的工分主要用来换种子、粮食等。

“转业回家后,家里还有4个孩子要养,当时主要靠给人缝制尼龙裤为生。”加工一条尼龙裤可以挣二三块钱,程俊彩一年能加工200多条,养活了一家人。“大概缝了两三年就不干了,后来就偶尔用缝纫机给人修修衣服,赚点生活费,一个月也能挣个三四十块钱。”

几十年过去,上了“年纪”的缝纫机一直摆在程俊彩的家中,漆黑的机身依然完好如初,镶着金边的“上海牌”三个大字只是略微有一点掉漆。程俊彩说:“现在修补衣服的时候少了,用着它的时候也不多,这么多年一直放在家里,没坏就不舍得仍。”

全市征集“老物件”及背后的故事

记得大梁自行车总是穿梭在菏泽的大街小巷,记得老式爆米花机总是“嘭”的一声发出巨响,记得地板车总是堆满了红砖,记得踏板缝纫机总是“咔擦咔擦”作响……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来,菏泽也在悄然间发生巨变,自行车变汽车,平房变高楼,土路变公路,尤其是近年来城市规划建设有了加速度,多条断头路打通,多项公共设施拔地而起,让每位市民都见证了菏泽经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魅力腾飞。

老式工具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者”,这些“见证者”背后总有一些让人记忆犹新的故事。为使菏泽市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市民,进一步了解菏泽历史,感恩艰苦奋斗的老前辈在为我们缔造今天美好生活所付出的艰辛,进而以更高的热情来建设菏泽,本报即日起面向菏泽全市征集见证改革开放40周年的老物品及其背后的故事。

这些“老物件”需是改革开放40年内的,既可以是由各界人士收藏或使用的各种家用工具;也可以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菏泽物品。围绕老物品可以讲述它的故事、曾经的生活、留下的印象或着自己对生活变迁的感受。您可将文章和图片通过以下方式发送给我们。

1、可发送至电子信箱:164643455@qq.com

2、可发送至微信公众账号:牡丹传媒;

3、可发送至今日菏泽微博;

4、下载齐鲁壹点APP,在情报站中发送,然后@任意一名记者均可;

此外,您也可以联系本报记者(联系电话:17554073583),本报记者对您和老物品的故事进行深入采访,讲述过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

新闻推荐

孩子们怎么了,为何频频离家出走?心理咨询师: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叛逆、敏感,家长要多关注、及时沟通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朱静近日,菏泽市孩子离家出走的事件频发,他们的年龄段多处在青春期,离家出走的原因包括被家长收走...

东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