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千人返乡创业 助力脱贫攻坚
□本报记者吴宝书
本报通讯员王恩标王记参
农历元宵节前,东明县武胜桥镇崔寨村的古典家具厂开门生产,20多名贫困户开始上班,工资从开班当天算起。两年前在北京发展的崔健全、刘婷夫妇,如今在家门口办起了自己的企业,有了归宿感和成就感,也对村里的扶贫攻坚作出了一定贡献。
崔健全老家在东明县崔寨村,在北京从事化工行业,是小有名气的年轻老板。妻子刘婷老家河南南阳,在北京从事酒店管理。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后,夫妻俩对家乡的思念和在家创业的念头越来越强烈,去年他们回乡考察后,感觉家乡当地的创业环境越来越好,于是辞去在京的工作,回到家乡创办古典家具厂。夫妻俩利用原有的人脉关系和市场经验,注重提升产品质量,古典家具厂产销两旺,很快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做好生意的同时,崔健全夫妇尽心尽力参与扶贫攻坚,根据村里贫困户各自的身体健康情况和劳动能力,安排到厂里打工就业,并拿出一定的利润救助帮扶贫困户脱贫。由于干事创业、关心弱势群体,崔健全夫妇在村里的威信越来越高,村两委换届时,崔健全还当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
无独有偶。老家马头镇的郭安军在东北出生成长,创业成功后返乡在东明县从事养殖业,现已有养鸡、养羊、养牛三大板块,并涉及建材、物流等行业,安排贫困户在企业就业30多人,帮助贫困户脱贫近百人。
这两年,东明县已经有千名返乡人员成功创业。其中,有许多人是通过政府投资创办的扶贫车间,吸纳贫困群众在自己企业内就业,成为“一人一岗”就业扶贫的重要方式。东明县就业办主任曹合俊说:“今年,我们还要加快扶贫车间升级改造,提高运营管理水平,支持具备条件的注册小微企业,让扶贫车间成为‘致富车间\’‘发展车间\’。”
为使更多返乡创业的有志青年参与脱贫攻坚,东明县在实施扶贫项目时,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充分征求返乡创业主和贫困群众意见,着重发展带动作用强、贫困户可直接参与的扶贫项目,强力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去年以来,新建改建高标准扶贫车间190个,带动就业3062人,其中贫困人口1172人。
通过返乡创业的典型引路、政策引导、效益引领等,原本一些在南方城市苏州、深圳等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返乡创业农民工的牵线搭桥,已经开始转移到东明各地的村头车间内。
“经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返乡创业人员发挥优势,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贫困群众共同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东明县扶贫办主任张中华说。
新闻推荐
黑里透红的脸膛,敦实粗壮的身体,在工友和同事们的眼中,他是一个用“特别材料”制成、比铁还要硬的筑路人。“特别能钻研,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有意思。”这是大家对他的一致评价。...
东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