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滩区新村挂上了红灯笼 “这个年,过得满是幸福的滋味”
□本报记者吴宝书
本报通讯员王恩标刘厚珉
火红的灯笼高高挂起,新房中温暖如春,穿着新衣裳的孩子们在广场上追逐嬉闹……沉浸在一派浓浓过年氛围中的东明县长兴集乡竹林新村,这个年,过得满是幸福的滋味——
这是东明县在黄河滩区建的第一个大村台,因为高于地面5米多,即便黄河有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水也不会淹到村台之上。
往年这个时候,正是大伙忙着垫房台的季节。但是今年,圆了安居梦的村民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圆致富梦。
“过去一到冬天就冻得不行,现在搬到了新村,冬有暖气夏有空调,日子过得太舒心了。”65岁的村民翟庆枝话语里洋溢着幸福。在她两层小楼的家中,大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一应俱全。“这都是搬到新村后置办的,去年在这个新房子里,还给儿子办了婚礼。”
记者问翟庆枝都准备了啥年货,她开心地笑了:“现在出门就是超市,什么年货都能买到。过去在老村可不行,一到雨雪天,路就成了泥巴地,根本出不了门,谁家过年不得备上几百斤的面食。”
在过去,滩区经常受到洪水侵扰,不但庄稼颗粒不收,房倒屋塌也是常有的事,村民们往往把一生的积蓄都用来加固加高自家的房台,贫穷的根子就此和洪水紧紧相连。
2017年,山东把加快滩区群众迁建脱贫作为一项重大工程来抓。省委书记刘家义多次到滩区走访调研,今年2月3日又冒着严寒到东明县黄河滩区,看望滩区群众生活,察看村台建设工程进度。
现在,竹林新村更像是一个城市社区,路面全部硬化,不但有多家超市,还有美容店、卫生室、警务室和学校,甚至还有一个武术俱乐部。
时值隆冬,在其他村台建设现场,则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
日前,记者来到东明县长兴集乡的9号村台建设现场,这一村台占地近千亩,工期已过半。在黄河岸边,机器轰鸣声不断,一条长长的钢铁管道像巨龙一样,从黄河里吸入饱含泥沙的黄河水,经过五六公里的运输通道,再倾泻到一个用土墙围起来的大池子里。
“按照计划,这个村台将在4月30号前完成吹沙淤填。”现场施工人员杨志军告诉记者。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天气再冷,抽水吹沙也没有停。
记者了解到,仅东明县就要建设像竹林新村那样的村台24个,总投资100亿元。该县把滩区迁建作为头等大事,县委书记和县长任双指挥长,目前两个试点村台的吹填任务已经完成。同时,加快一期12个村台的建设步伐,现在黄河岸边已经布船70艘,建成管线70条,12个村台全部开始吹沙,已经吹填220万方,占任务量的三分之二。两年后,全县12万滩区百姓都将实现“安居梦”。
安居梦圆,也点燃了滩区百姓的致富梦想。37岁的刘优胜是竹林新村人,去年投了15万元进行肉牛饲养,如今已经有20多头的规模,今年准备再投资26万元扩建场舍。“我的父亲和爷爷一辈子把钱都投在建房子上去了,根本没有钱去干别的。我现在不用再为盖房子发愁了,可以集中精力、财力搞发展了。
在相隔100公里远的菏泽东南部的单县谢集镇,这一个春节,对于这个位置偏僻、远离城市的纯农村乡镇来说,也有着不一样的幸福。
“村里不但修了路,改了厕所,垃圾也都被清理干净。”谢集镇耿庄村村民韩光亮说。“以前村里路差,连收粮食的商贩都不愿来。现在路好走了,来收粮食的也多了,粮食价格每斤至少涨了5分钱。”
要想富,先修路。解决出行难题,是包括耿庄村在内的谢集镇几个村村民的共同期盼。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实际困难。谢集镇党委政府迅速行动,通过政府补助一部分,发动村民、能人大户、在外企业老板捐一部分,在几个村庄新修道路8.5公里,群众拍手称赞。
在谢集镇十里铺村,70多岁的刘广建是村里的贫困户,以前住的土屋都破得不成样子。村里借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给刘广建新盖了三间亮堂瓦房,还给他找了一份村保洁员的工作,一个月收入800多元,老两口的日子一下子好过了。记者走进他家时,他老伴正用洗衣机洗衣服。“你看家过年的鸡、鱼、肉都有了,什么都不缺,现在这日子得唱着过啊。”
在单县,许多像刘广建一样的贫困户,都在过去的一年里通过自己的劳动摆脱了贫困。去年全县62774人实现脱贫,圆满完成年度脱贫任务目标。
新闻推荐
东明县麦丰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合作互助为基础,实现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村土地流转、建设扶贫基地,让贫困户在自家门口就业,走出了一条“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脱贫致富新路子。据麦丰小麦...
东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