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子传说”的故事又添佐证 两块石碑碎片讲述先贤故事

菏泽日报 2021-12-10 08:47 大字

历史遗存的部分石碑

2019年,“冉子传说”入选市级非遗项目名录,推动了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日前,定陶区冉堌集村的冉姓后人通过发现的石碑碎片,进一步印证了“冉子”的故事。

12月5日上午,在定陶区冉堌集村的冉广秀的院子里,看到了两块石碑,其中一块石碑镌刻于明万历十八年,记载了“三贤祠”庙堂的重修境况,虽历经四百余年的沧桑,但字迹清晰。另外一块大约长四五十厘米,宽三四十厘米,厚七八厘米,属清代冉姓后人传载“冉子”贤德故事的内容。

冉广秀告诉记者,此碑原藏于“三贤祠”院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贤祠”被拆,此碑被凿断用于冉堌镇郝庄水闸的修建。2020年,郝庄水闸整修时,被村民发现留了下来。后来,被从事“冉子”文化研究的村民冉宪波发现,就妥善保存了下来。

冉堌集村的冉先录告诉记者,冉堌集村相传已有两千年历史,因缘于一门三贤的“冉子故事”而得名。所谓“冉子”,一说法,孔子门生冉求,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 “冉子”;一说法,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冉求(字子有),都是春秋时鲁国人,皆在孔子门生“十哲之列”。因是三兄弟均为冉在之子,系同父异母(百度亦说冉耕生于定陶),故人们常说“一门三贤”,或为“三冉”。

史料记载,冉姓始祖是黄帝嫡系子孙,系西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第十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本名姬载,为周朝诸侯国聃国开国君主(聃国:一说包括山东省定陶区一带;一说包括河南开封、郑州一带),辅佐成王,后世子孙以封邑为姓氏,去耳为冉姓,世代相传,是今天冉氏最早起源。冉姓历史上贡献有二:其一是冉氏先祖在儒学方面的巨大贡献,其二是十六国时期的大魏政权建立者冉闵(史称冉魏),在东晋末年外族侵袭中原时,对汉民族的延续作出了历史姓贡献。

冉宪波表示,冉堌集村名称最早应始于春秋时期,史料说“冉求(子)与冉伯牛、冉仲弓三贤鼎足,世居山左。”秦汉时期为吉旺里,称冉山。据《曹南文献录》记载:“汉高祖自丰沛起兵灭秦,至吉旺里驻跸,练士卒于冉山南,改冉山为冉堌。”与此同时,《冉氏族谱》亦有类似详记: “改冉山为冉堌。”自汉代改称冉子堌,或称冉堌。明清和民国初年归属曹县,1946年划归定陶县(现为定陶区)。

定陶区冉堌集村是“冉子传说”的核心传承区,区域内有冉子故里、冉子碑刻、门匾和“三贤祠” 等遗存、文史,其传说包括“三贤”一生的传奇故事:冉耕为人端庄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后世称其为“孔门十哲”之一。冉雍为政时“居敬行简”, 主张“以德化民”,故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孔子对其有“雍也可使南面”之美誉,孔子在临死时在弟子们面前夸奖冉雍:“贤哉雍也,过人远也。”。冉求在孔子门下以性谦逊长于政事,多才多艺,尤其擅长理财,孔子称赞其才可于千户大邑,百乘兵马之家,胜任总管之职务。

“冉子传说”糅合儒、释、道等文化及劳动人民智慧,以故事、歌谣等形式普遍存在。这些内容丰富的传说,塑造出以“冉子”(“三冉”)为代表的先贤群体形象,其流传区域涵盖了河南、山东等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苏、鄂、湘等地,并通过祭祀、文化工作者撰述等形式得以传承。 “现在,每年都有冉姓人来此寻根祭祀,感受浓浓的家族文化,既有省内的冉姓人,也有江南的冉姓人,全国的冉姓后人目前已达百万人。”冉宪波说。

如今,因村落变迁、传承人老龄化等因素,“冉子传说”处于濒危状态 ,亟待保护。“‘冉子传说’是儒家文化的结晶,更是炎黄子孙无法割裂的一脉传承。”定陶区冉堌镇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地已通过成立“冉子传说”研究会、复建“三贤祠”、建设冉子文化园等方式对该非遗项目进行保护、挖掘,并通过“冉子传说”专题研讨、走访,擦亮历史文化品牌,推动乡村振兴。文/图记者 孟 冰

新闻推荐

“第一书记”送戏下乡

11月18日,市财政局派驻定陶区半堤镇第一书记“文化惠民”活动启动仪式在半堤镇文化广场举行。据了解,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市...

定陶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定陶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