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日报,我的良师益友
□张广亮
三十年岁月沧桑,三十年真诚守望。作为一名拥有28年写作经历的乡镇党报通讯员,我有幸见证了菏泽日报由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四开小报,成长为全国十大优秀地市报的辉煌历程。每天上班,我看的第一张报纸是菏泽日报;打开手机,我浏览的第一条新闻,是菏泽日报的手机客户端;在多年的乡镇工作中,我发表作品最多的是菏泽日报;在新闻写作上,对我关心帮助最大的,同样是菏泽日报。菏泽日报,我的良师益友。
1993年,高考失利、靠打工谋生的我,通过招考,成为一名乡镇新闻干事,给上级新闻单位投稿,成为我的主要任务。由于工作经验欠缺,我写的许多稿件大都是泥牛入海。为了提高命中率,除了多向书本和同行学习以外,到菏泽日报送稿,几乎成为我每星期的必修课。在报社里,王绍国、战传义、孙克勤、刘传庚、边兆聚、李玮等编辑们,尽管自己的工作很忙,无论找到谁,都是停下手头的工作,从选题、标题、主体、背景交代等方面,给我指出稿件的不足。我把稿件改好,交到编辑手里,不行再改,直到编辑满意为止。当时,从我工作的一千王乡到菏泽日报有50多里的路程,虽然骑自行车送稿十分辛苦,但看到自己写的文章终于变成了铅字,又能得到报社编辑们的热心教诲,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至今难忘1993年7月夏粮征收,我第一次到菏泽日报社送稿时的情景。在热心人的指点下,我放好自行车,来到报社院内的一排平房前,冒冒失失来到了一位戴眼镜的副总编房间里。这位副总编听说我是从定陶县一千王乡来的,对我嘘寒问暖,并说自己叫张金鼎,老家也是定陶的,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彼此的距离。张总编拿到稿件以后,问得很细,为啥以前一个多月才能完成的夏粮征缴任务,今年仅用三天就完成了,采取了哪些措施?我便把新一届乡党委政府上任以后,大搞劳务输出,举办培训班,指导农民种植食用菌等做法,一五一十向张总编作了汇报。张总编一边听着,一边在我的稿件上不断修改着。第二天,菏泽日报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一千王乡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为题,在报纸头版头条位置进行了重点报道,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但我心里明白,这都是张金鼎总编亲自给我改稿的结果。
菏泽日报不仅给我这样的新闻初学者改稿,更经常举办培训班,统一吃住,让各县区的通讯员系统接收新闻写作培训。在培训班上,我们不仅可以听编辑记者老师们讲解采访、消息、通讯、特写、摄影等新闻写作技巧,还可以跟随编辑老师学习划版、排版、选稿、改稿技术,当然,也能借此机会发表自己乡镇的稿件。通过这样半个多月的脱产培训,我的新闻写作水平突飞猛进,有的稿件还在头版和二四版重要位置发表。由于新闻写作成绩突出,我曾连续三年被菏泽日报评为一等奖,也曾连续多年被菏泽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并于1997年被定陶县评为新闻拔尖人才,办理了农转非户口,由一名高考落榜生变身为乡镇职工。
菏泽日报帮助我实现了就业梦,还为我从事文学创作打开了方便之门。在陈宝华、李雪晴、曹务臣、赵统斌等老师的指导下,我的一篇篇习作先后在菏泽日报曹风版发表,我写的散文《乱新客》,还有幸收录到菏泽日报十年报庆图书。
新闻推荐
盘活闲置资源 发展“归雁经济” 定陶区马集镇产业振兴工作侧记
近日,绵绵的秋雨带来阵阵寒意,而定陶区马集镇袁堂村工业区庞衍刚的家居生产车间里却热火朝天。经过裁剪缝制、切割拼装、订...
定陶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定陶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