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的庙会

菏泽日报 2021-05-26 08:45 大字

齐鲁田

我的家乡鲁西南地区,在传统的农耕文明时代,农民信奉“头顶三尺有神灵”的万物有灵思想。这里的村镇,历史上大多都建有自己或大或小的庙宇,以庙字命名的村庄星罗棋布。我的村庄方圆十公里之内,就有四大王庙村、尚庙村、八里庙村、李庙村等十余个这样的村子,单从这些村庄的名字来看,就可直接猜想出这些村庄曾建有庙宇的历史。这些村庄的庙宇大部分以道教和佛教为主,散落在鲁西南的各个角落。据我所知,距离我的家乡方圆百里左右,比较有名的就有定陶的仿山寺庙、巨野的金山寺庙、单县浮龙湖畔的老君庙、牡丹区的尧王庙等,这些都是名气较大的寺庙,除此之外,各类中小规模的寺庙,更是数不胜数,就连最小的村庄,也大都建有自己的土地庙。

这里的神庙,多是结社而修,由一个或多个村庄甚至几十个村庄选择一处风水宝地,共同出资建造一座祭祀场所,祈求神灵保佑一方风调雨顺,百姓平安。赶庙会、看大戏自古以来就是民间的一项传统民俗。庙会既是一种隆重的祭祀祈福活动,又是一种重要的娱乐休闲活动,是人们交流感情、增进往来的重要载体,堪称民间的“狂欢节”。

在我的家乡定陶区,影响最大的当属仿山庙会。仿山地处定陶城区以北约10里,是西周时期曹国第一代国君曹叔振铎的墓地,从曹国第一代到第二十五代国君死后全部葬于此地,历代曹国国君为展现他们的尊贵和权势,不断将墓地封高加大,逐渐形成一座土山,由于这里属于堆土为山,故称仿山。相传曹叔振铎对属国内的百姓广施仁政,深得民心。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位仁慈的国君,在仿山顶上为其修建庙宇,并且将其称为“大王爷”。庙宇内供奉其高大的彩绘塑像,常年烟火不断,每逢庙会,人们纷纷来此烧香祈愿。

据民间传说,这位“大王爷”十分灵验,声名远播,是令仿山寺庙充满神秘色彩的一个重要原因。每逢农历三月二十八这天曹叔振铎的祭日,一场期盼已久的春雨常常如约而至,传说因上天感于这位曹国开国之君的勤政爱民,每年在其祭日前后,都要降雨洗山,成为鲁西南一带广为传颂的“降雨日”。“久旱逢甘霖”,也许这是一种巧合,却给仿山笼罩一层神秘的面纱,为周边百姓所津津乐道。

仿山庙会声名远播,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是仿山庙会的日子。据当地民间传说和史料记载,仿山庙会最初是为了纪念曹叔振铎之功德,逐渐演变为今天的仿山庙会。2009年,“仿山庙会”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与仿山庙会相比,其他的乡间庙会虽然规模远不及此,但却各具特色,仍然不失为周边十里八乡群众的民俗文化大餐。虽然庙会的祭祀主题各不相同,除去祭祀的各种仪式,文化娱乐是庙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庙会,庙宇附近就早早搭起戏台,请来一家或几家有名的地方剧团,酣畅淋漓地唱起几天大戏,让周边的群众过足了戏瘾。

鲁西南一带是有名的“戏窝子”,这里文化底蕴丰厚,戏剧活动历史悠久,享有“戏曲之乡”美誉,主要剧种有山东梆子、大平调、枣梆、柳子戏、大弦子戏、两夹弦、四平调、豫剧等,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末清初,戏剧活动已较普遍,在较大的集镇和寺庙,都建有不同规模的戏楼(戏台),有“村村有戏楼,夜夜唱灯戏”之说。

在我们当地,两夹弦由于唱腔甜美、清新、欢快、流畅、朴实,使人越听越上瘾,令人沉醉,被群众亲昵地称为“半碗蜜”。据说两夹弦的创始人是清末鄄城县的一个秀才,他酷爱地方戏花鼓丁香,受妻子夜晚纺线发出的具有较强节奏感的嗡嗡声所启发,对花鼓丁香这一地方戏不断改编,形成了一种新的地方剧种。两夹弦的很多剧目都来源于群众的日常生活,内容多以家庭伦理、男女爱情、民间传说为主,唱词通俗易懂,多以当地方言为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一年一度的庙会大戏,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气氛,给当地群众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增进乡邻感情的平台,周边的几个村庄,常常自由组合起来,十里八乡的群众聚在一起,看戏之余,交流信息和感情,不少青年男女在看戏中相互认识和了解,结下了甜蜜的爱情,忙碌了一年的农民们一边谈论剧情,一边对演员品头论足,还常常有板有眼地跟着台上的演员唱上几嗓子,那种满足和陶醉,是语言难以描述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近年来传统的庙会民俗活动正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庙会的内容发生了诸多变化,休闲娱乐的方式被赋予更多的时代特色,逐渐演变成为民俗传承的一大重要载体和平台,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相辉映,唤醒了人们诸多美好的回忆。

新闻推荐

立体种植效益高

5月10日,在定陶区马集镇梁堂社区的彩虹西瓜种植大棚中,绿色藤蔓竖着生长,一个个圆滚滚的西瓜吊在空中,工作人员正熟练地用网...

定陶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定陶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