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房“抢着变” 日子“倍儿甜”

农村大众报 2019-11-07 22:13 大字

深秋时节,阳光穿透菏泽市定陶区滨河街道马纪庄村村民马国胜二楼的玻璃窗,屋内瓷砖整洁干净;屋外小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银杏树在柏油路两旁长得挺拔。

屋内屋外的一幕幕,对几十年前的农民家庭而言,是一种奢望。

盖房子、娶媳妇、生孩子,是农民的大事。几十年来,最具体可见的,就是房。农村住宅的变化远远不止在居住面积的变化上,从“土坯房”到“小洋楼”、从“穷乡僻壤”到“美丽乡村”,住宅彰显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变,也深刻影响着农民的生活。

从“土坯房”到“小洋楼”

以前茅草房一年修一次,就怕下雨刮大风;现在楼上楼下都很敞亮,村民干活也都很有劲头。

“您小时候,房子用什么建的?”10月30日,走进菏泽市定陶区滨河街道马纪庄村,笔者遇到了村民马国胜。

“房顶用茅草、墙是土坯,所以叫土坯房。”今年70岁的马国胜,平时会去村里的扶贫车间干点散活,身子骨硬朗得很,他告诉笔者,最早村里的房顶是用长长的茅草盖着的,“一到暴风雨天,父亲就会带着我们,把家里的锄头、犁耙或者大土块压在屋顶上,就怕大风把屋顶掀翻、刮走了。”房顶上的茅草,每年都要修一次,否则下雨就会漏水。

“20世纪70年代,村里的房顶虽然都是瓦片,但是有大风或老鼠跑动时,房顶上的瓦片就会松动甚至脱落。这样一来,房顶就经常出现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天窗’。外面下大雨,家里就下小雨。有一年,家里存放的油菜籽都被雨水打潮,最后发了霉。”马国胜说。

从村口和老姐妹们闲聊回到家的李凤芝,听到老伴的话,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你老说这过去的苦,你看看现在的甜。我们老两口住着这两层小洋楼,上下共6个房间,还有卫生间,地上还铺了瓷砖,住着多舒坦。”李凤芝笑着说,“我家大儿子就在旁边,住得也好,也是两层的小楼房。不说房间里装修花了几万块钱,光院子里装修就花了一万多元。村里许多人家都是这样,房子住得好了,大家的精气神也好,干活带劲着呢,村里回来开饭馆的、承包土地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从“穷乡僻壤”到“美丽乡村”

以前村里处处是泥巴,晚上黑漆漆的;现在路修到家门口,厕所家家屋里有。

跟随马国胜,我们来到了村的道路两旁,“你看我们干净整洁的道路都修到了每户家门口,道路两旁,无论是平房还是楼房都颇具特色。各家院墙上的标语都不带重样的,“文明,让乡村更美好”、“打造美丽乡村,共建幸福家园”……各种标语透着大家建设美丽家园的精气神儿。

美丽乡村,并非单纯为了“美丽”,而是要让农民生活更便利、更幸福。柏油路和砖瓦房固然不可缺,但缺了垃圾桶和下水道的乡村,注定与美丽无缘。

在滨河街道26个村社76个自然村里,每隔三五户人家就有两个绿色垃圾桶,桶上标着“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字样,这两个小小的垃圾桶,正改变着村民乱扔垃圾的习惯。

“你下来聊聊啊。”马国胜带着笔者在村里行走时,遇到了正骑着三轮车的马秋明,“他可是我们村的保洁队队长。”

“行政村有3名保洁员,分区域负责村里的卫生,确保道路整洁干净,垃圾及时清理。”今年53岁的马秋明告诉笔者,“以前村民垃圾都是随手扔,垃圾堆这里一个那里一个,水塘里农药瓶子到处都是。现在村庄美得很,小河穿村而过。傍晚时分,妇女们在广场跳舞、男人们闲聊、老人们就沿着河畔散步。”聊着聊着就到了马秋明的家中,14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装修得很精致。

“这是厨房,前几年就通了自来水。楼上楼下都有卫生间,安装了抽水马桶,再也不用大半夜出门去旱厕了,这都得感谢党的好政策呀!”马秋明自豪地说。(赵咏婷)

新闻推荐

王有才:引领产业发展 带领村民致富

“这条路那么窄,车能开过去吗?”“没事,习惯了,我经常这样过。”日前,记者到定陶区冉堌镇采访时,王有才开车带记者行驶在狭窄的...

定陶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定陶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