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牡丹晚报 2019-09-30 10:42 大字

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牛 腾 武 霈 冯 锴

每当夜幕降临,菏泽街头以及各个公园和文化广场都会逐渐热闹起来。广场上人声鼎沸,众多舞者跳起欢快的舞蹈。公园里歌声悠扬,音乐爱好者唱起动听的歌谣。剧场里灯火通明,精彩的节目轮番上演……

丰富多彩的休闲文化活动只是菏泽市民幸福生活的一个缩影,折射出菏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文化生活逐渐精彩与丰富。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生活宛如单调的黑白色。如今,菏泽人的文化生活从“黑白期”跨越到了“井喷期”,内容丰富斑斓。

提升软实力,文化强市开新风

菏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是著名的“中国牡丹之都”和“武术之乡”“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民间艺术之乡”。菏泽素有“天下之中”的美誉,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祖源文化、黄河文化、牡丹文化、水浒文化、兵家文化等在这里碰撞交融、相互渗透,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众多、璀璨多姿。

菏泽名人辈出、群英荟萃。商代贤相伊尹,孔门高足冉耕、冉雍、冉求,儒商鼻祖范蠡,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吴起,哲学家庄周,西汉开国元勋陈平、彭越,西汉末期农学家氾胜之,三国时期文学家吴质,北魏文学家温子升,唐代经济学家刘晏,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等大批圣贤,都出生或生活在这里。如今的菏泽籍名人更是遍布全国各地,分布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很多都成长为行业精英、业界翘楚。如表演艺术家李雪健,获得国家勋章,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随着菏泽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功,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扎实推进,市民文明意识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县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陆续建成,村级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了全覆盖,建成农家书屋4200余家。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被评为“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牡丹区、巨野、郓城被评为“第三届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菏泽市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修复,加快申报国家级曹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同时,支持郓城水浒好汉城打造国家5A级景区,推进牡丹文创小镇、菏泽华夏部落文化旅游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中医药健康、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各类新业态旅游产业发展。办好跑游山东2019菏泽牡丹国际马拉松、菏泽(东明)黄河生态马拉松、海峡两岸第七届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交流大赛等体育赛事,做好体育和旅游结合的文章。

居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菏泽人口总量平稳增长,人口素质显著提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规模扩大,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文盲率持续下降。建国之初,菏泽人口文化素质十分低下,70%的人口都是文盲半文盲。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文盲人口占比持续下降。1982年文盲半文盲占12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53.17%,1990年文盲半文盲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降到38.21%,2000年文盲半文盲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4.06%,2010年文盲半文盲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8.14%。全市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的新阶段。

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菏泽市每十万人中拥有的高学历文化程度人数明显增加。1982年每十万人中拥有的大专及以上、高中文化程度人数分别为179人和3832人,1990年为421人和4544人,2000年增加到1469人和7285人,2010年达到4066人和9946人。

根据统计部门的信息,1949年全市广播、电视处于空白,文化馆7处,电影放映队1个,文化团体 (以剧团为主)47个;1978年全市有线广播台(站)9座,无线广播省台覆盖率28%,电视转播发射塔16座,中央台节目覆盖率33%,文化馆10处,剧团10个,公社文化站142处,剧场11个,电影院8个,电影放映队64个;2018年全市农村有线广播通播率、无线广播人口覆盖率、电视人口普及率均在98%以上,国有剧团10个,公共图书馆10个,文化艺术馆10个,乡镇文化站159个,文物保护机构(含博物馆等)32处,电影放映达4万场次。

在一些市民的记忆里,上世纪50年代,大家为数不多的乐趣是观看戏曲表演。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文艺活动在菏泽大地上百花齐放,菏泽人拥有了很多欣赏“视听盛宴”的机会。文化的繁荣也使得广大市民的休闲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你在剧场听戏,我在电影院看电影,他在歌厅唱歌,大家各自享受着多样文化设施带来的便利。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近年来,菏泽市文化和旅游战线牢固树立 “大文旅、大格局、大融合、大创意”工作理念,坚持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菏泽大剧院、菏泽市图书馆投入使用,市文化馆、市美术馆新馆主体即将完工,市博物馆新馆建设加速推进;县区“两馆”主体工程全部竣工、多数投入使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基本实现全覆盖;市县城市数字影院建设、运营良好;建成尼山书院10个,乡村(社区)儒学讲堂3189个;建成旅游厕所220座。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实现免费开放。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每年扎实开展送戏下乡、公益电影下乡、冬春文化惠民季、文化惠民消费季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形成了菏泽市农村文化艺术节、鲁西南鼓吹乐大赛、菏泽市戏曲节、菏泽市民间艺术汇演等一批品牌文化活动。

旅游业发展稳步推进。2017年菏泽市旅游休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149.22亿元,占GDP比重5.28%。菏泽牡丹文化旅游节已逐步成为影响全省、带动周边的综合性节庆活动。今年第28届菏泽牡丹文化旅游节期间,共举行“双招双引”活动11个,签约项目26个,总投资795亿元,实现接待中外游客1057.68万人次,同比增长9.76%;实现旅游消费73.79亿元,同比增长15.57%。全市拥有国家A级景区25处,其中4A级旅游景区4家。单县浮龙湖省级旅游度假区获评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推出牡丹观赏游、水浒修学游、兵学体验游、养生休闲游等特色旅游线路18条。获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拥有山东省乡村旅游强乡镇32个、旅游特色村78个。

文化产业发展迅速。2017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35亿元,占GDP比重4.78%,GDP占比居全省第2位。文化产业主体涵盖了文化核心领域、文化相关领域9大经济活动类别、规模持续扩大、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培育了一批骨干文化产业,打造了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形成了以曹县木草柳工艺品、鄄城人发工艺品、巨野工笔画、牡丹工艺品、粮画工艺品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全市现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家,省级版权示范单位、园区4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2家 (含省级示范园区、基地)。

文化遗产保护成绩斐然。文物方面,菏泽市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03处,其中国家级6处、省级100处、市级162处、县级235处。元代沉船、定陶汉墓、安邱堌堆遗址保护等大项目保护实现新突破。建成乡村记忆博物馆45家。文博学术科研工作扎实推进,建立山东省文物保护中心鲁西区域修复基地。2011-2018年共争取各类文物保护工程97个,争取国家、省资金近3亿元。非遗方面,菏泽市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1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分别为31项、93项、293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分别为22位、73位、362位。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三位,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

地方戏曲呈现繁荣之势。菏泽是全省唯一一个、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和地市政府共建的 “山东省地方戏曲振兴发展示范区”。境内现有剧种9个,均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继推出了《古城女人》《枣树情》《两架山》《大汉英后》《跑旱船》等一批精品力作,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专业艺术大奖。“依团代传”模式让大弦子戏焕发生机,重登戏曲舞台,受到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高度认可并在全省复制推广。“一村一年一场戏”年度演出场次突破6000场。

菏泽戏曲文化氛围浓厚,群众有着看戏、听戏的生活习惯。流连在菏泽的大街小巷,经常可以耳闻各类戏曲或高亢或悠扬的音律。特别是在基层农村,每逢有戏曲演出,十里八乡的群众便早早聚集到演出地点,少则上千人,多则几千人,场面蔚为壮观。目前,菏泽市内有12个国有专业戏曲剧团,以及200余家民营剧团,是传承保护戏曲文化、推动戏曲事业繁荣发展、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

新闻推荐

看望慰问老党员

近日,市公安局定陶分局杜堂派出所杨店警务室民警带着礼品走进辖区老党员家中,与老党员促膝交谈,认真聆听老党员的红色故事,并...

定陶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定陶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