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振奎:从战场到基层,不辱虎将之名

牡丹晚报 2019-09-02 09:24 大字

柳振奎:从战场到基层,不辱虎将之名柳振奎:从战场到基层,不辱虎将之名柳振奎:从战场到基层,不辱虎将之名柳振奎:从战场到基层,不辱虎将之名□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云华

火烧麦田,英勇鏖战沙场,投身基层建设……在菏泽市定陶区,曾有这样一位老革命,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革命战士的信仰,也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了子孙后代与地方百姓。1983年的定陶区,一场追悼会为柳振奎画下了生命的句点,也为这片土地留下了更动人的故事。

9月1日,在其外孙女黄海燕家中,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听她讲述了柳振奎的革命故事。

从农民到虎将,血肉铸就战功

1937年,出身于穷苦家庭的柳振奎靠种二亩薄田为生,却被地主百般刁难,想将田地据为己有。黄海燕说,那一年,柳振奎26岁,看着自己撒下汗水的麦田竟要被地主霸占,年轻气盛的他不堪受辱,便趁着东南风,在地头放了一把火,烧光了那片金灿灿的麦田。

家里待不下去了,柳振奎只好连夜乘船离开家乡烟台,在大连参加了共产党的革命队伍。也是在这里,柳振奎开始明白革命的意义。因胶东地区需要加大革命队伍建设,柳振奎奉命转战胶东。1942年,许世友出任胶东地区司令员,柳振奎因英勇机敏,成为许世友的警卫员。

“我姥爷追随许司令8年,剿匪、抗日,他从没退缩过,后升任胶东老十三团团长。”黄海燕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小时候,她曾听舅舅聊起,柳振奎做警卫连连长时,曾在莱州市驿道镇带领全连组织伏击战。

驿道镇树林茂密,柳振奎根据地形条件,带领战士们身批杂草与树叶捆成的伪装衣,带着手榴弹与步枪,趴在日军必经之路的两旁。伏击战,需要长时间趴在原地,力求与环境融为一体,战士们勒紧腰带,渴了、饿了都要忍着,日晒雨淋都不能随意移动,以免暴露伏击点。

敌人的哨兵先行探路,战士们就按耐住情绪继续等待时机,当敌方哨兵向后方打旗语,终于引导大部队迈进我方埋伏圈时,柳振奎才迅速下令,将手榴弹集中扔向地方队伍,并趁着对方被打懵、没能做出反应之时,先组织一波枪弹战,又迅速组织冲锋,端着刺刀与敌人正面肉搏。

“听舅舅说,有一次,敌我力量悬殊,双方杀红了眼,8个日本鬼子包围了我姥爷。他完全没有退意,攥紧手里的刺刀,凭着一股子力气,和跟许司令学来的武术招式,以一敌八,跟敌人搏命。”黄海燕说,或许是我方战士杀敌时,那股要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气势震慑了对方,也鼓舞了自己人的士气,柳振奎硬是带领武器装备落后的警卫连打败了装备精良的敌方连队。

那一战,柳振奎获得了三件战利品:一头跑得飞快的骡子,一把日军中佐的指挥刀,一把白色的勃朗宁手枪。

“在那场战斗里用过的刺刀,姥爷一直都很珍爱。听我舅舅说,姥姥曾经想拿那把刺刀劈柴,结果被我姥爷看到了,冲她大发雷霆。”黄海燕笑着说,其实老人家曾多次提及自己的战斗经历,但1968年,她的舅舅柳新民入伍前夜,58岁的柳振奎为了教导年轻人,又拿出这些老物件,详细讲述了自己打伏击战的战术安排与杀敌经验。

扎根基层,被定陶百姓怀念

据介绍,柳振奎身上有七八处伤疤,脖颈上被炮弹碎片掀掉了一大块皮肤,每一处疤痕,都记录着一场惨烈的战斗。但也正是在那段残酷的战争时期,柳振奎遇到了妻子孙铭。

“舅舅说,姥爷性格豪放、作战英勇,腰间的水壶里,装的从来都不是水,而是酒,有时候还会递给趴在战壕里的战友喝两口。”黄海燕说,这样的爽利豪放,一直持续到1947年5月,柳振奎重伤入院。

“那是孟良崮战役,姥爷被炮弹炸伤,浑身是血,昏死过去,生命体征极其微弱,怎么喊都喊不醒,大家都以为他牺牲了。”黄海燕说,直到战友们把他运回后方,甚至挖好了坟坑,柳振奎才苏醒过来。

于是,柳振奎被送往战地医院。彼时,孙铭作为卫生兵,也参加了孟良崮战役,负责随队救治从战场上运下来的重伤员。从为柳振奎擦干净血肉模糊的脸颊开始,孙铭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名勇猛的战士。

经受过战火洗礼的两人喜结连理,解放后,两人又并肩战斗在山东省公安战线。土地改革开始后,柳振奎响应号召,支援贫困地区建设,来到了菏泽地区,即便期满后可按政策返回省城任职,柳振奎却选择留在这片他曾为之奋斗的土地上。

原本留在济南、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庭的孙铭,在理解了丈夫的心志后,毅然放弃了省城的便利条件,携全家搬到了定陶区。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柳振奎与孙铭张罗着捐钱捐物,尽管除去一家人的生活开销,两人的工资已所剩无几,但柳振奎又想到了另一个办法支援国家。“听说,当年姥爷负伤后,被评定为二等伤残军人,享受相应的补贴。那年为了支援国家,姥爷申请,把自己的补贴降为三等伤残。”黄海燕说。

30余年来,柳振奎坚守在定陶区水利战线,秉持着自己在部队里的脾气,不贪不占不求人,只一心扑在自己的工作上。“听长辈们说,姥爷和姥姥都是工作狂,为了支持他们的工作,亲戚们分担了照顾孩子的压力,可家里人找工作时,却没受到他俩半点儿照顾。”黄海燕回忆道,当时她尚年幼,不懂姥爷坚持的是什么。直到1983年深秋的一天,黄海燕听妈妈说姥爷去世了,便急忙跑去姥爷家,进了门,看到院子里站满了姥爷的战友、故交和同事。

那一年,柳振奎已经从定陶区水利局局长的职务上退休,但热心肠的他从不拒绝发挥余热,单位里若有事,同事们还会去找他帮忙。

“我后来才知道,那天,姥爷是带车去运送水利工程的物料,路上出了车祸,吉普车翻进了路边的深沟。他当时已经73岁了,却还是跳进沟里抬车,他自己在一侧,司机和另一名同事在另一侧,用力不均,车翻过来时砸伤了姥爷,不久他就去世了……”说到此处,黄海燕已经泣不成声,采访一度中断。

老人的意外离世成了全家人永远的遗憾。黄海燕记得,追悼会在定陶区剧院举行,她看到更多的陌生人身穿黑色衣裤,送来了挽联、花圈、挽幛,听说,那些人里,有姥爷的战友、故交和同事,也有当地的百姓,他们都想来送柳振奎最后一程。

“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天下着大雨,舅舅抱着姥爷的遗像走在前面,我们一大家子人跟在后面。人们自发组织去参加追悼会的队伍排得很长很长,路两边的花圈摆放开,至少有一里多路。看到这么多人来给姥爷送行,我心里既难过又自豪。”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黄海燕眉目间有悲切,也有骄傲。

灵车开动后,一位迟到的老大爷肩上扛着一个花圈,蹬着自行车,焦急从旁边的小路上冲过来,大喊着问路人:“这是老柳的葬礼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一把丢开自行车,紧跑几步,用力将花圈投到了灵车上,看着缓缓离去的灵车,哭着喊:“老柳啊,你一路走好!”

这个场景也深深地烙进了黄海燕关于姥爷的记忆里,那时候她开始懵懂地理解了几分,姥爷这一生,究竟是为什么而活。

她觉得,当年舅舅柳新民写的一副挽联,概括了姥爷柳振奎的一生:“舍生忘死鏖战沙场,不图名利革命一生。”

此后的这些年,柳家的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在柳振奎的影响下为人处事,黄海燕说,这是他们的骄傲,也是他们为之奋斗的家风传承。

新闻推荐

定陶交警开展暑期安全教育活动

本报讯(通讯员周天君郭祥倩)8月14日,定陶交警大队组织定陶区北关小学20名学生来到杜堂镇安全教育体验中心开展暑期安全教育...

定陶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定陶,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