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凤云:一门多英烈,忠勇赴国难

牡丹晚报 2019-08-08 09:16 大字

孙凤云:一门多英烈,忠勇赴国难孙凤云:一门多英烈,忠勇赴国难□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长贺

出生于定陶区滨河街道办事处孙庄村的老党员孙凤云,有着70年的党龄。老人质朴和蔼,他说自己虽然名字秀气,但在战场上却一点儿也不含糊。8月7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来到了孙凤云老人家中,听他讲述了难忘的革命岁月。

亲人,在苦难中流血反抗

“当年日本人在我们村干尽了伤天害理的事,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被推进大深坑里,土埋在身上、没过头顶,最后连哭喊声也被吞噬……那时候我天天做噩梦。”孙凤云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见闻,满眼悲切。

据孙凤云介绍,他的父辈大多是革命战士,哥哥也不例外,有的参加了地方部队,有的参加了红军,都想为革命献出绵薄之力。在他们的影响和感召下,孙凤云加入了儿童团,并担任团长一职,负责传送情报。为了躲避日本人和汉奸的眼线,他经常在夜里行动。“当时虽然年龄小,但我知道,手里的情报比自己的命都重要,宁舍命也不能舍情报。”孙凤云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语气坚定而自豪。

“可怜了我那小外甥,他刚成年就加入了八路军,跟随大部队在曹县打小日本和汉奸,结果牺牲在战场上。我听他的战友说,他年龄虽小,但面对敌人从不退缩。”忆及自己的外甥,孙凤云哽咽着说。

采访中,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注意到,孙凤云的妻子朱丙云站在一旁偷偷抹眼泪,便问其原因。“我父亲当年也惨死在汉奸手里。当时我还小,得知父亲被抓后,母亲想用家里的所有积蓄换取父亲的自由,等到的却是他已惨死的噩耗。我还记得,母亲发疯般在死人堆里翻找我父亲的尸体,却没有找到……”朱丙云说不下去了,她转过身,悄悄地掏出手绢擦拭眼泪。

战争岁月里的残酷与温情

解放战争时期,孙凤云加入了地方部队,到曹县魏湾做后勤工作,“为了做担架运伤员,我向当地百姓借绳子和布条,乡亲们很热情,他们还主动为战士们做鞋袜,没黑没白地赶工。有些年纪大的老太太眼睛花了,看东西模糊,但还是坚持纳鞋底,她们说一定要让战士们杀敌人的时候有双舒服的鞋穿。”孙凤云老人感动地说。

但是,战争是残酷的,孙凤云总也忘不掉运送伤员时的所见所闻。“我当时还负责运送伤员,那么多的担架却不够用。后方医院里挤满了伤员,有的断了胳膊和腿,有的瞎了眼睛,地上全是血,一滩一滩,都来不及清理。”孙凤云说,伤员们痛苦的呻吟声充斥着整个病房,由于疼痛而扭曲的面部表情让人不忍再看第二眼。“我当时心里暗暗发誓:就算爬着,也要把负伤的战友背回医院,好让他们活下来。”孙凤云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加入中国共产党便一生追随

“1949年,听着收音机里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的声音,我们都激动得掉下眼泪。我们这些活下来的人啊,要替那些死去的战友好好活着,替他们看看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也就是那一年,孙凤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便一生追随,无怨无悔。

“我的女婿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抗美援朝时期,他非要到前线去,虽然危险,但我们一家人都支持他。”孙凤云觉得,既然是党员就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职责。“那孩子命大,他们连队开车运送物资的时候遇到了空袭,前面的车爆炸了,后面的也爆炸了,他拼命驾车冲出了空袭圈,终于活着回来了。”孙凤云为后辈的不退缩感到骄傲。

历经岁月的洗礼,而今,孙凤云和妻子朱丙云虽已至耄耋之年,但老两口的身体很是硬朗。他们自豪地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门前的玉米等农作物都是自己种的,每年能够吃到自己种的粮食心里才踏实。

老人育有2子2女,都很孝顺,他们经常去探望老人,为老人洗衣做饭,听老人讲当年的故事。“现在的日子好了,不打仗、不挨饿,我们老两口能过上这种好日子,这辈子值了。”孙凤云乐呵呵地说。

新闻推荐

“食品安全宣传”进幼儿园

7月26日,菏泽市公安局定陶分局东城派出所民警带着近期收缴的部分劣质小食品走进辖区幼儿园,通过传授食品安全常识和实物展...

定陶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定陶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