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家村:一门德行 三锡恩昭
高氏牌坊全貌(资料片)
《高氏族谱》记载,高氏先祖讳登于明朝洪武七年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至今单县西部一带建村,命名高老家,延至今日,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现在的高老家村位于单县高老家乡政府驻地,2800多人,高姓占比70%,与史、刘、王、孔、贾等多姓氏融合,堪称民族发展进步的典范。
位于政通街中段的高氏祠堂、牌坊,为旧祠旧坊遗址重建,祠牌相近,交相辉映,彰显高氏家族辉煌发展的历程。祠堂外新建的牌坊高11米、宽11米,全石结构,四柱三间五楼式,拔地而起,蔚为壮观。
高氏族人介绍,原高氏牌坊为“敕褒节孝坊”,始建于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坊主为高氏先祖母太安人(六品官员之母的称谓)。原坊亦是全石结构,四柱三间重楼式,顶楼下方正中悬置“圣旨”匾额,前后及侧门上方记事牌分别刻有“允著坤仪”“合褒节孝”“一门德行”“三锡恩昭”等字样。
遗存较早的《曹南高氏族谱》记载,国朝定鼎始复完聚而兵,祠堂惨遭焚毁,家道中衰未复建,后屡欲营建而志终未遂。道光戊戌年间,先人众议公立祖祠,于辛丑落成。祠堂位于村东部,坐北朝南,东西长36米、南北宽36米,计九间大殿,东西两墙,前过厅三间,外影壁墙两角门,祠堂内有祠堂碑、东祠碑、古柏树。逢年过节,高氏族人集结祠中,焚香供奉,缅怀先辈,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2018年春分时节,高氏后裔对祠堂重新维修,是单县唯一保存完整的宗祠,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高氏后裔聚首于此,举行宗族大会,祭奠先祖,颂扬贤德,赓续和睦家风,润泽传统文化。
《高氏族谱》记载,明清两代高氏有功名者及受赐封贤达260多人,光照先祖,影响深远。
高于楷生于乾隆年间,自幼聪慧、勤学上进,官拜儒林郎布政司,受封武翼都尉。任职期间,其体恤百姓、秉公执法,颇受百姓拥戴。
高烔汉生于清乾隆年间,聪明好学、才识超群。为官期间,居安思危、慎言慎行。道光十五年皇赐匾额,钦命翰林院侍读,受赐上马台、八仙桌椅。
抗战时期,高老家村隶属复程县,涌现出一批抗日民族英雄。1939年7月,八路军二一五师代师长陈光和三四四旅代旅长杨德志率部进驻单县西南部的安司刘庄村,听取了中共黄岗特支负责人高世贵、袁清连的汇报,指示特支要建立地方武装。高世贵、孙亮亭遂在高老家一带组建抗日常备队,开展游击战斗,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了突出贡献。
1919年出生的高世韬,1940年毕业于黄埔军校,曾任国民革命军七十一军六十七师十六团团长,抗日爱国行为深受民众赞誉,荣获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纪念册。
1921年出生的高世盛,毕业于陕北抗日大学,曾任四十军一二七师政治部主任,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勤学报国,克己奉公是高氏祖训。如今,高老家村高氏后人赓续精神血脉,传承家风家训,光宗耀祖,声名远播。
目前,高老家村高氏大学生、企业家、军地干部等有200多名。时至中年的高潮是高氏家族建功立业的杰出代表。一直以来,高潮创业致富不忘桑梓,颇受乡亲们赞誉。不久前,他再次捐款3万元资助10名家庭困难的高校新生。迄今,高潮已累计捐款100多万元,享有“慈善家”的荣耀,被推选为菏泽市人大代表。
现流行于高老家村的小吃是单县地方名吃的代表。焖子,水杂已有百年历史,风味独特,颇受青睐。焖子以新鲜猪肉、鸡脯肉、馍糁、蛋清、淀粉、香油、葱姜等融合蒸制;水杂以猪肉末、去皮花生米为主料,爆炒而成。两者入选地方名菜谱系,制作工艺延续至今,是高老家族人过节待客的必备佳肴。
《高氏族谱》还记载了许多民谚,至今在高老家村流传甚广。譬如:“能豆子,二百五,三天娶个花媳妇。”“咱俩好、咱俩好,咱俩兑钱买个表,你戴戴、我戴戴,你是富家的老太太。”“神拐子,拐线子,一拐拐到南店子。”“说我胡诌就胡诌,大年五更立了秋,太阳西出往东升,无事调侃打打油。”……
一门德行、三锡恩昭。今天的高老家村美丽宜居、百业昌盛,声名远播,为单县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文/图 通讯员 刘厚珉 郭 峰
新闻推荐
近年来,单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问题短板,抓基层,打基础,以县乡村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依托,以单县“百姓管家”智能服务平台为引...
单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单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