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的良师 30年的感动

菏泽日报 2021-10-26 09:59 大字

□ 霍保国

与《菏泽日报》结缘,已经30年了。回首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1991年,我从部队退役回到家乡单县莱河镇石海村。有一天,村党支部书记让我帮他填表格,在其办公桌上,我发现了一份《菏泽大众》(《菏泽日报》前身)。由于我在部队当过新闻干事,给军报《前卫报》写过稿件,所以对家乡的报纸也格外看重。那是一张四开小报,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唯恐遗漏任何一段内容,像是见到久别的亲人,感觉无比亲切。

从此,每隔三四天,我就到村委办公室,仔细品味《菏泽大众》。慢慢地,我产生了给她投稿的念头。一个冬天的晚上,我看到村委会组织了由党员、积极分子、青年团员组成的巡逻队,义务为村民看家护院,晚上让群众睡个安稳觉。我的灵感来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写成了一篇新闻稿《石海村有支夜间巡逻队》。第二天,我把这篇稿件通过邮局寄到了《菏泽大众》报社。让我没想到的是,时隔没几天,居然在第四版刊登了。除此之外,当时的《菏泽大众》编辑陈宝华还来了一封信,对我写的稿件进行了点评和鼓励,当时,我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这篇稿件是我在贵报发表的处女作,她给我带来了惊喜和感动,始终萦绕在心中。至今,我还保留着那张《菏泽大众》。

随着报社的发展和壮大,《菏泽大众》更名为《菏泽日报》。当时的镇党委宣传委员听说我爱好新闻写作,骑着自行车专门来家里找我,让我干《菏泽日报》发行员,并嘱咐我说:“在投递好报纸的同时,要多向菏泽日报社投投稿件,多写写咱镇里的好人好事。”于是,我就利用白天送报纸的时间,多留心发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发现了好素材,就统一记在一个小本子上,晚上再累,我也要把它们整理成新闻稿件,第二天发往报社。投的稿件多了,上稿率自然也提高了。时间一长,和报社发行车司机熟了,就产生了坐发行车到报社送稿件的念头。有一次坐发行车送稿,来到报社已是下午四点多了,编辑、记者听说后,又是管饭,又是安排住宿。到了报社,我感觉比走亲戚还亲。有些稿件改了一遍又一遍,编辑从不嫌麻烦,直到改满意为止,我也被编辑老师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自从我干报纸投递工作以来,年年被县委宣传部评为“新闻宣传先进个人”。仅1998年,我在《菏泽日报》发表的新闻稿件就有60多篇,年底,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全县新闻宣传先进个人”,我所在的单位也被评为“全县新闻宣传先进单位”。按照县委、县政府文件,我被转成合同制工人,安排到单县莱河镇政府从事新闻宣传工作。

现在只要报纸一到办公室,我就先找《菏泽日报》翻阅。一天看不到《菏泽日报》,心里就好像少点东西似的,饭都吃不香,觉也睡不着。妻子看到后说我是“神经病,看报纸倒比看孩子还亲!”我心里清楚,如果没有《菏泽日报》的扶持和鼓励,自己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收获,这也让我怀揣着报答之心,默默地支持她、宣传她。我的提包里总是装着一些近期的《菏泽日报》,坚持走到哪里就宣传到哪里。2001年,我到我镇刘庄村采访,认识了残疾青年刘文学,当时他家徒四壁,和80岁的老母亲一起生活,生活相当困难。我将《菏泽日报》“农民之友”栏目上养鸽子的技术介绍给他,鼓励他在庭院里尝试养鸽致富。从此,刘文学就养起了鸽子,经过其辛勤努力,当年就摆脱了贫困,第二年成了镇里致富带头人。

三十年来,我对她的感激,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减弱。相伴三十年,她是益友,更是良师,带给我无数的感动。可以说,没有《菏泽日报》的扶持与鼓励,就没有我的今天。我真诚地祝愿《菏泽日报》越办越好、永远年轻!

新闻推荐

单县中心医院医学检验科获国家医学实验室证书

本报讯(通讯员刘朝晖高艳)近日,单县中心医院检验科荣获国家医学实验室证书,成为山东省首家县级医院获此殊荣的单位,这标志着单...

单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单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