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沙滩变身大花海,“土疙瘩”种出致富牡丹

农村大众报 2021-05-13 15:00 大字

“摸黑出门摸黑回,一身黄沙两手灰,挣得不多还遭罪,一年到头白费劲……”8年前,这首歌谣在单县杨楼镇土疙瘩村广为流传。而今,新的歌谣在土疙瘩村家喻户晓:“沙窝窝里飘花香,宾客接踵来欣赏,门口挣钱忙又忙,乡村振兴响四方……”

“俺可不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你看看这牡丹园大不大,你能一眼望到边嘛?”57岁的肖俊霞念完新歌谣,遥指一大片绿意盎然的牡丹园,兴高采烈地向十几名游客介绍。瞅着游客惊讶的神情,一种特有的自豪感盈满肖俊霞的脸庞。

土疙瘩村坐落在黄河故道上的黄沙窝里,与河南省、安徽省接壤,曾经是典型的偏远贫困村。同肖俊霞一样,土疙瘩村的祖祖辈辈都耕种在茫茫黄沙中,望着老天爷的脸色吃饭,艰辛困苦曾是土疙瘩村群众的真实写照。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成了当地党委政府一直考虑的大事。2013年,杨楼镇党委、政府及土疙瘩村党支部、村委会决心啃下贫困这块“硬骨头”。镇政府驻村干部及村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先后参观了周边6个市县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最终一致认为油用牡丹是“效益树”,可以大规模引种。

“油用牡丹适应性强,全身是宝,药用价值高、寿命长、优质高产、花朵艳丽,极具观赏价值,特别适合黄河故道的荒沙地种植。”土疙瘩村党支部书记曹敬立说。

2014年,土疙瘩村成立了单县群利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带领村民种植油用牡丹,合作社提供种子、技术,农户负责种植,牡丹籽、牡丹根等产品由合作社悉数回收。

2017年,土疙瘩村开始探索牡丹、核桃花果间作新模式,每亩土地栽种牡丹300株,套种核桃30余株,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种植收益的“双倍增”。

2019年,杨楼镇投资硬化了直通牡丹产业园的2000米长的道路,进一步推进油用牡丹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引进了牡丹籽油深加工生产线。“这是一条实现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的新路子,将牡丹籽榨成食用油,油渣即可当动物饲料,还可作有机肥还田,牡丹根可入药,花朵可做成美食,花蕊可作茶饮,产业链实现最大限度的延伸,产品附加值实现了最大化。”谈及油用牡丹,杨楼镇党委书记王军华显得特别激动。

如今,土疙瘩村牡丹产值达到600余万元,合作社社员达到400余户,牡丹种植面积由1200余亩扩大到4000余亩,300余名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全村年人均增收2000元。

2021年4月13日,杨楼镇第二届牡丹文化旅游节在土疙瘩村拉开帷幕,为期10天的牡丹盛花期,共有万余名鲁、豫、皖三省交界地区的游客纷至沓来,品味乡风民俗,共赏国色天香。“土疙瘩村牡丹文化旅游节已成为杨楼镇推进乡村振兴的闪亮名片,同时也成为省内外了解‘大美杨楼’的形象窗口。”杨楼镇镇长王晓玉说。

自2020年以来,土疙瘩村以单县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借助“一村一品”政策优势,聚焦文旅产业,做大农业品牌,加快发展特色民宿、乡村体验、故道风情、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实现了由“土疙瘩”向“金疙瘩”的华丽转身。

“牡丹产业已经成为我们村走向全面振兴的强力引擎,昔日的荒滩沙滩被花海绿海所覆盖,乡亲们向往着美好生活,前面正值国色天香……”土疙瘩村“诗人”曹风说。

(刘厚珉刘瑞涛)

新闻推荐

张集乡新联合社区开展“五个好卫生厕所”评比活动

张集乡新联合社区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引导广大群众讲究卫生、保护环境,切实做好农村卫生综合整治工作。近日,在乡改厕...

单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单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