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渚野老”高适

菏泽日报 2021-04-07 08:59 大字

“单父四君子”李白、杜甫、高适、陶冕“把酒抒怀”主题群雕

孟渚泽遗址浮龙湖湿地公园

幵山公园古诗墙上的高适诗作

孟渚泽为中国九大古泽之首,是4000年前有虞部落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如今位于单县西南部的国家AAAA级风景区浮龙湖的遗址。

高适生于公元704年,卒于765年,字达夫,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青年时期,家境败落,生活困顿,曾经踌躇满志进京谋取功名而不第,遂北上蓟门,游弋燕赵,试图在疆场上建功立业。期间,他写出了回荡金戈铁马之声的《燕歌行》等不朽诗篇,但不为人赏识,怀才不遇的他只得重走天下。

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高适来到宋州(今河南商丘)所辖的单父(今山东单县)之地,但见孟渚泽烟波浩渺、芦蒿层生、鱼跃鸟翔,即被世外美景所吸引,便打草覆庐、席地而卧,在大泽之畔隐居下来,并自号“孟渚野老”。高适浪迹渔樵、游行市井、酣醉酒肆、引吭旷野,放浪不羁,感喟世态炎凉。

高适隐居孟渚泽长达12年,常以书剑自诩、胸怀文韬武略,而命运多舛,转眼已过而立之年,却壮志难酬,常常舒襟怀古、有感而发、赋诗不断。其中佳作正是他隐居沉寂以待东山之起的复杂心情的真实写照。《宋中(一)》写道:“朝临孟渚上,忽见芒砀山。赤帝终已矣,白云长不还。时清更何有,禾黍便空山。”《宋中(二)》写道:“常爱宓子贱,鸣琴能自亲。邑中静无事,岂不由其身。何意千年后,寂寞无此人。”

针对高适处境、心境、意境,后人不断诠释其诗作,认为第一首诗,其身临孟渚之上,瞭望空旷之野,漫天浮云,时散时聚;面向孟渚泽东南方的芒砀山,喟之西汉帝王刘邦当年于此斩蛇聚义成就大汉之基,如今斯人已去,烟消云散。诗句既表达了高适建功立业的豪迈,又包含了其壮志难酬的悲凉。

第二首诗阐明的是高适归隐孟渚泽的缘故。他颇为欣赏时任单父邑宰的宓子贱的“治单父,民不忍欺”的执政方略。宓子贱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其治理单父期间,“鸣琴而不为”,成为千古佳话。诗作开门见山,表白自己常以宓子贱为仕途榜样,期许有时自己能像宓子贱一样“高台抚琴,无为而治”。高适费解何以千年后“寂寞无此人”,其不曾想到,千年后的大唐盛世,却再没有出现宓子贱这样的官吏。高适有感而发的孟渚泽之畔的浩然长喟,宛如黄钟大吕,震聋发聩,为后人所称道。

据民间传说,天宝三年,李白、杜甫受时任单父邑宰的陶冕之邀来到单父,高适陪同游弋孟渚泽。四位文豪大家把酒抒怀,写下了不朽诗篇,被后人称为“单父四君子”。

直到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半百之岁的高适方才出仕封丘县尉。

据《单县志》记载,高适留存单父的诗篇有11首,皆融入了其在单父的生活过往和对单父全部的情与爱。

到任封丘后,高适于诗作《封丘作》中写道:“我本渔樵孟渚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显然,高适依然怀念曾沉寂孟渚泽之畔的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不免惆怅喟叹。

如今,单县在高适隐居之地修建了“高适草堂”“单父四君子”群雕、“名人名作”长廊诗墙、琴台等,游走其间,人们仿佛还能感觉到来自亘古的吟唱,隐隐约约地萦绕在耳畔……

文/图 通讯员 刘厚珉

新闻推荐

南城街道:“三个一”创新矛盾调处路径

本报讯(记者王富刚通讯员周升光)目前,单县南城街道以完善县域社会治理为抓手,不断拓展丰富“枫桥经验”,探索出了符合新时期矛...

单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单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