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伏羊:美食与节令相融合的文化味道
群众街头表演烹伏羊
单县羊肉汤的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载入《中华名食谱》,享有“天下第一汤”的美誉。
近年来,单县大力弘扬“羊肉汤文化”,为羊肉汤赋予了“不离不弃、精益求精、痴心不改、高度自觉”的文化内涵,被广大群众广泛认同,已经成为推动单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
单县古称单父,是全国著名的“青山羊之乡”。 在单县,“伏天吃伏羊”的历史可追溯到尧舜时期。据传说,某年伏日,单父一带莫名疫情肆虐,民众恐慌。舜帝招募神医,拯救百姓,经百日百药,群防群治,成效不佳。城外一富家却安然无恙,群众费解。舜帝遣人探究,获悉其全家喜好酷暑吃羊肉。众皆效仿,疫情被克。至今,民间流传着“单父一碗伏羊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
营养保健专家认为,伏天吃羊肉具有质朴的科学养生之道。伏期,人体内积热,易焦躁。山羊经春夏之交的青草滋养,膘肥肉嫩,膻气清淡,汤汁鲜浓,味道醇厚。羊肉在烹饪中添加多种中药佐料,食用时加有辣椒、葱姜、香菜,可导致人体溢汗,驱热消毒。
单县老字号羊肉汤馆以历久弥新的传统风味吸引顾客。一家羊肉汤馆老板说,过去一天煮两只羊肉,现在需要6只。 “一碗羊肉汤、一张壮馍,再加上红红的辣椒油,吃得满嘴溢香,浑身流汗,顿觉五腑生津、四肢生力。”年逾古稀的闫道斌老人对“伏羊”情有独钟。
关于美食与节令的融合,伏羊节堪称文化传承的经典。在山东省与江苏省及安徽省结合地区有欢度伏羊节的习惯。
据《汉书》记载,汉高祖刘邦“伏日,诏赐从官肉”。当时的“官肉”即是“三牲”之首的羊肉,伏天皇帝与大臣共享羊肉,且“不惟宫中吃伏羊”,亦有“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
宋朝之前,宫廷宴席上大都以羊肉为主。从汉字构造看,从“羊、大”为“美”的审美判断,到“鱼、羊”为“鲜”的美食追求,再到“食、羊”为“养”的养生理念,无不蕴含着先人对羊肉美食的向往和羊肉烹饪的感悟。
羊是人类较早被成功驯养的家畜种类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大众饮食主材。《周礼天官》记载:“春行羔豚,膳膏香。”《礼记月令》也记载:“仲春之月”“食麦与羊”。先人们讲究“医食同源”,羊肉饱腹解馋的同时,亦不断发掘、享受羊肉的药用功效。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羊肉甘热无毒。食之肥软益人,治疗筋骨急强,虚劳益气”。羊肉的祛风驱寒功效看似与三伏天格格不入,然而实际上盛夏湿热,人们食欲减退、体内积热,此时吃羊肉,不仅使人胃口大开、增强食欲,也能激发汗液,以热制热,驱散湿毒,补虚健体,对提升高温抗病能力大有裨益。
因此,伏期食羊,既是对羊肉本身鲜美味道的追求,同时也是对羊肉药用功效的充分利用。
在烹饪羊肉极力祛膻的同时,单县人看中的是“鲜”的保留和释放。单县家家户户都会熬制红色羊肉汤,滚水下鲜肉,撇去沫子,加白芷、桂皮等普通佐料,红辣羊油放足了,便可大快朵颐。此膳食虽不精深,但鲜香味浓,经济实惠,呈现了淳朴的民风和不拘的豪爽。“作为一项民间节会,伏羊节并非一种形式的重复,而是一种文化符号,需要情感关切和创新传承。”单县民俗文化研究者张显峰如是说。
文/图 通讯员 刘厚珉
新闻推荐
记者|金淼编辑|6月29日,自称“以放疗设备数目计,是中国最大肿瘤医疗集团”的海吉亚医疗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海吉亚医疗当天...
单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单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