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无言 凝刻历史 老泰城北关(二)
人在岁月中慢慢变老,城在发展中日渐年轻,老城的味道渐行渐远,心中的眷恋与日俱增。让我们一起品读老城老街历史,留住老城的根,留住老城的魂。
□顾川泰山
老泰城根据四门(东迎暄、西岳晏、南泰安、北仰圣),可分为东、西、南、北四关。对于北关,将分为三个篇章,描摹老城街道、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此文为第二篇,旨在追溯那些久远的历史,使其在尘封中逐渐显现。
红门路是北关最鲜明的标志。而岱宗坊是红门路标志性建筑,为登山之始,至今仍保存完好。
白鹤泉,位于岱宗坊北约百米处。有专家考此泉或发掘于北宋泰城初建时期。据传,古有白鹤常云集于此,又传泉中曾有白鹤飞出,故名。李白《送范山人归泰山》有“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句。此泉列泰山三大名泉之首(据今人马辉考,宋元以来,泰山有三大名泉、五大名泉之说,前者即白鹤泉、玉液泉、王母泉;后者即白鹤泉、玉液泉、王母泉、广生泉、醴泉)。明萧协中《泰山小史·白鹤泉》云:“(白鹤泉)在岳南麓,流涌而味甘,往城中有渠,可以运舟,即此水之所注也。如以井水较之,轻重亦异。”旧泰城北有水道,白鹤泉脉甚旺,是城中运舟的主要水源。其水经岱庙东南,折而西南,经运舟街,由城西南出,汇奈河入泮河归汶水。其水可以载舟,运舟街名即源于此,可见泉之旺盛。
白鹤泉址曾为封家地。明嘉靖年间,泰安举人封尚章建别墅于泉侧,有池水通白鹤泉,时人称封家池。“其流涓涓而蓄荡,下喷则有一泻千里之势。轩冕宴会,时假于此”(明萧协中《泰山小史·封家池》)。可见当时泉旺人兴,名士荟萃,为岱麓胜景。封尚章卒后,“遗孑每苦奔承,竟用铁器闭之,而流斩矣”。泉、池俱毁。“今并封池悉埋闭矣,而舟道亦塞移,(形)胜家多以此为憾,竟付之莫可奈何!”曾有明宋焘、清赵国麟等泰安名士以州中科目渐稀等,议浚通之事未果。然“池中水鸣声若轰雷。”(所引同上)民谚有云:“闷了白鹤泉,出了趵突泉。”
白鹤泉被封后,又于其西偏发现源泉一泓。故有亭,约建于明。久而废,惟老屋三间。知县程志隆为之建亭一所,构榭五楹,以复其旧,后圮。新中国成立后,甃石为井,井壁嵌“白鹤泉”石碣。2003年,在其址挖地基时,又涌出众多泉眼,惜再次被泥浆封堵。
白鹤泉作为旧城老泉、名泉、灵泉,屡现屡绝,实为可惜。萧协中叹曰:“深可一涕也!”并有诗云:“名泉喷激漾悠悠,达入雉城堪泛舟。鹤翥源枯空怅望,蓁芜满道野烟浮。”
明万历八年(1580年),泰山道众于白鹤泉故道附近建玉皇阁,祀玉皇,将泉覆于其下。据传,清初时,当道者由苏州虎丘山以重金聘请捏像工人,所塑像与王母池八仙殿同出一手,精美绝伦。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知县冯光宿增建玉皇阁坊,又称白鹤泉坊,双柱式,正书额“玉皇阁”,其下又题额“白鹤泉”,并题联:“庙貌巍峨威镇千山灵佑,神光普遍恩敷万国咸宁”。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住持道人王树风募化重修,“栋宇彩绘,墙壁丹涂,神像浑金”(道光三十年《重修玉皇阁神像记碑》)。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又有住持道人王智若等重修。后拆毁无存。今玉皇阁坊仍存。此坊原在红门路西白鹤泉旧址,山东科技大学(老校区)西大门稍南斜对,今移至路东。又存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修玉皇阁神像记碑》,原在白鹤泉旧址,今移置岱庙天贶殿西侧。碑由三石组成,邑庠生张福林书丹,邑庠生宋仁宏撰文;铭文后列捐修人名980人。存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修玉皇阁碑记》,邑人李星坡撰,赵春芳书。
在道教中,玉皇大帝是仅次于“三清”(道教的三位至高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分居于玉清、上清、太清三清胜境)的神祇,但在民间的影响和规格似又超越了“三清”,成为天地之主宰。登山一路除此之外,在回马岭和岱顶均有玉皇庙以祀。
关于玉皇阁,道士孙真清最富传奇。据清宋思仁《泰山述记》载,孙真清系直隶河间府阜城县(今河北省东南部)人,早年游历泰山后留居玉皇阁内,修真60余载。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孙道士唤其徒曰:“吾死停于阁内,三年开视,可埋则埋。”语毕即亡。十余年后,其弟子开视,见其端坐如生,便设龛于玉皇阁东南,供其尸身,人称仙人洞。又传乾隆帝至泰山,驻跸阁南行宫。适逢孙道士羽化,官府不允办丧。弟子无奈将其尸身暂埋于石灰坑内。等皇帝离开后,将尸身挖出,俨然一蜡人。道家有“尸解”一说,世人皆以为孙道士遗弃肉体而仙去,遂将尸身罩以华服,头颅贴金,坐供仙人洞中。自清至民国间,信众趋之若鹜。新中国成立后,洞毁。1950年,移其尸身于王母池蓬莱阁下,1964年运往济南焚毁。
玉皇阁西为痘神殿,创建不详,祀痘神。痘又称天花,古人对之敬惧如神。
痘神殿原为人祖殿。清顾炎武《山东考古录》云:“泰山上有人祖庙,不知何取。”一说祀秦始皇;一说为太皞,即太昊、伏羲。《史记》云:“祖龙者,人之先也。”秦始皇为人祖神起源于秦地,泰山祀之,或因其为可证的、帝王封禅泰山的第一人。另据专家考证,秦皇嬴氏本就是泰山人,也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然伏羲作为华夏文明的滥觞源头,较之秦始皇作为人祖,应更具说服力。
痘神殿后为北斗殿,创建于明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道教以北斗为斗姆之子,可以判方位,参历法,感应天人。岱顶另设有北斗坛。
北斗殿西北为大王庙,全称金龙四大王庙。其位置大约在今红门路39号山东农业大学东校区宿舍院西北部,创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据泰安旧志,神为南宋谢绪,行四,隐金龙山,宋亡投茗水死。明天启四年(1624年),以拥设漕河封今号,祀于单县之黄堽,为运河之神。康熙间《金龙四大王庙记碑》(《郓城县志》)所记甚详,兹录如下:
“大王姓谢,讳绪,宋季邰州人,传载谢安次子琰之裔也。宋恭宗时,谢太后为其亲族。受制于贾似道,以致金人猖狂,大王心甚恨之,遂避居金龙山,建‘望云亭’,读书其中。后天目山崩,洪水泛溢。大王出家资赈济穷乏,民德之若父母。元破临安,帝与太后被虏,大王仰天太息曰:‘生不能尽忠,死欲雪忿。’赋诗自悼,有‘立志报国尚未酬’之句,诗完即投河死。时水势汹涌,若龙斗之状,尸逆流而上。适黄河北徙郓西,正当其地黑龙潭者,尸立不动,怒气勃勃如生。人异以为神,乃结冢敛葬之。至今,父老相传,郓为大王桑梓之里,盖以大王冢云故也。及托梦乡人曰:‘今有圣天子矣。吕梁之战,是吾报仇之日也。’丙午九月,明太祖克杭州。丁未二月,傅有德与元兵战于吕梁,见有金甲神人跃马横槊。元人恐,遂大败。至永乐,以海运不便,复修漕运。神之威灵,显赫如乡音应声。嘉靖中,敕封‘金龙四大王’,立庙以祀之。”
清康熙元年(1662年),有人将四大王神引入泰山,建庙祀于岱麓。因其有漕河之神的名号,为跑水上生意的船户所崇拜,多会来此祭祀祈祷。
玉皇阁东为金母殿。金母即西王母,民间又习惯称其为王母娘娘。先为上古神话中的一位至高无上的女神,又纳为道教体系中的重要神祇,为女仙之首,与男仙之首东王公(木公)相对应,是生育万物的创世女神,地位崇高。东晋葛洪《枕中书》(一说为后人托名伪撰)云:“木公、金母,天地之尊神,元气炼精,生育万物,调和阴阳,光明日月,莫不由之。”传说其为“三清”之首元始天尊之女,玉皇大帝的夫人,神话传说“牛郎织女”中的织女为其外孙女,天仙配中的董永之妻为其小女。其形象也多变,在《山海经》中,人形豹尾虎齿而善啸;在《穆天子传》中,则是一位雍容华贵而又婉约多情的贵妇人;在《汉武帝内传》中,“可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最终,定格成一位母仪天下的天界女神形象。西王母又广泛出现在小说戏曲和民间传说中。其曾帮助黄帝打败蚩尤,帮助尧、舜、禹治理天下,还密会周穆王和汉武帝。又有瑶池桃树,三千年一生实,汉武帝曾吃过四颗,还欲将果核收起来栽种,因王母说人间地薄,种之不生而作罢。她还举办蟠桃会。三月三日,是西王母诞辰。每年这天,她要在天上以仙桃招待众仙。凡间仿仙俗,每年这天也举办蟠桃盛会,为西王母祝寿庆贺。红门路东虎山西下有王母池,又名瑶池,“昔黄帝建观岱岳,遣其七人云冠羽衣,修奉香火,以迎西王母,故名”。(明查志隆《岱史·卷四·山水表》)王母池便成西王母在岱麓最重要的道观,香火袅袅不知几千年。之所以选红门路位置设金母殿,大约是因玉皇殿设在此处的缘故。除此之外,城中梳妆楼(白云观)、灵派侯庙内王母殿,岱麓金母殿、万仙楼,十八盘金母殿均祀王母,岱阴玉函山有与汉武帝密会遗址。
红门路东,酆都庙北旧有三皇庙,始建不详,明、清重修,祀伏羲、神农、轩辕。明弘治年间,朝廷曾遣中官致祭。“三皇”共同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始祖,得到广泛的认同,连年祭祀,历代不衰。庙内附有八腊庙、先医庙。
八腊庙旧时为郡人腊祭之所。据《礼记》:“腊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古代,人们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称为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八腊即腊八,指合祭八种神灵。据东汉经学家郑玄注曰:“蜡有八者: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畷(zhuì)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先啬”即神农;“司啬”为后稷,善稼穑,农耕始祖,五谷之神;“农”为古时的田官之神;“邮表畷”是管理田间庐舍和阡陌边界的神灵;“坊”为堤堰之神;“水庸”为沟渠之神;“昆虫”即蝗螟之属。蝗灾对庄稼的危害性极大,农民闻蝗色变,有不少地方设庙专祭蝗神,或者以八腊庙作为专祀蝗神的场所。猫虎亦在祭祀之列,“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礼记·郊特牲》)古人相信万物有灵,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所引同上)
腊祭之俗久远,《礼记·郊特牲》云“伊耆氏始为蜡”。伊耆氏,或谓神农,或谓巨夷,或谓帝尧,可见其古。至周时已成定制,每年农历十二月合祭诸神,主要是农收之后报诸神之功,同时颂“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等祝词,以求来年风调雨顺,节气合时,是旧时官方重要的祭典。南北朝后,以十二月初八为祭日,谓之“腊八节”。佛教以这一日为成道节,即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岁以十二月初八日祭,俗呼腊八会。清时仍“岁时致祭”(清《会典》),至民国间祀黜。喝腊八粥、吃腊八蒜是此节遗俗。
先医庙始建不详。据清《会典》,春二月、冬十一月上甲日致祭,至民国祀黜。
三皇庙北旧有升元观,原在岱宗坊西乾隆行宫址,清建乾隆行宫,徙建此处。其神祀东华帝君,俗谓东岳福神,原是古神话中的东王公。据西汉东方朔《神异经》泰山神溯源,盘古之子赫天氏居泰山,其后裔少海氏妻弥轮仙女。弥轮仙女夜梦吞二日而有娠,生二子:长子金蝉氏,后称东华帝君;次子金虹氏,后称东岳帝君。据此,东华帝君与泰山神东岳帝君为兄弟俩。其形象,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分管男仙名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汉代张良即因东王公而得道成仙。
再北,今山东科技大学老校区(原山东矿院)北部则为后土殿旧址,创建不详。旧有宋大观元年(1107年)范致君题名刻石。明查志隆《岱史》:“数松差类岳祠,亦奇古可爱。”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修葺,至民国已圮,殿及石刻并亡。
成语“皇天后土”中有一对相对应的神祇。皇天即玉皇、天公,管天;后土即地母,主宰大地,平定九州,是大地之神、生育之神。后土源于民间早期的大地崇拜,享有崇高的威望,其形象以端庄女性出现,常被称作后土娘娘。后土又被尊奉为社神,是决定风调雨顺的丰收之神,与五谷之神后稷共称为社稷,为国之根本,成为国家的代名词。城西教场街一带原有社稷坛,至民国前仍岁时以祀。
后土殿门外原有涤尘泉,又名眼光泉。清聂鈫《泰山道里记》云:“(后土殿)门外有井曰涤尘泉。”明查志隆《岱史》云:“游人多掬水涤目,又名眼光泉。”据此,金山南麓有眼光泉两处,一东一西,另一处在金山眼光殿。或因夜间照明的原因,古人得眼疾的现象很普遍,故供奉眼光奶奶的殿宇不胜枚举。
沿红门路至北首,又有许多古迹。
北首路西有关帝庙,一名关帝祠;后因山西会馆置于此,又称山西会馆。关帝祠创建不详,清康熙、乾隆年间相继拓修,1983年重修。整个建筑南低北高,形成东部关帝庙、西部山西会馆的格局。
关帝庙由前、中、后三院组成。前院由南山门、戏楼等组成。往北上台阶进中院,由正殿、拜棚、东西配殿、观音殿、东山门等组成。主殿为崇宁殿,硬山顶,有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赐“神威巨镇”题额,内祀关公,配祀关平、周仓。经过厅(3间)进后院,原称青未了轩,有元君殿,额曰“普渡众生”,内祀泰山奶奶。殿前东南有云根石,为山西客商自蓬莱仙岛运抵。西南有诗竹园,修竹夹道,翠竹挺立。据说当年关公挂印别曹操,手绘修竹一幅,并题诗以明其志。竹园旁又有小瀛洲美景,石梁凸凹,细流清浅,小景别致可观。庙中古木:前院拜棚前有唐槐2株,铁干中空,老枝突兀,粗可数围,人称龙凤槐,传为唐高宗与武则天植。后院有汉柏,过厅前有凌霄(藤本植物)。古碑:东大门外墙上有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萧启濬等题名碑、“汉柏第一”碑(年代及书者不详)。前院戏楼下门洞内东壁嵌有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主持道人耿明锟立《重修戏楼碑记》;西壁一碑已漫漶难读。唐槐西有碑7通,东首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关帝庙碑记》,螭首方座,住持道会司张岱瀛题。其余为清咸丰九年(1859年)候选训导冯秉峣撰、毕承俨书《重修关帝庙钟鼓戏楼垣墙碑记》,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候选知县王克敬撰并书《重修关帝庙碑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浙东周受祺书《重修关帝庙碑记》,另三碑已漫漶不清。墙壁上嵌有明崇祯年间张彝宪题《登岱一律》诗刻。中院大殿前东配房前廊下北墙上嵌有清康熙十年(1671年)丁未科进士李素书丹、廪膳生员张嘉祯撰文《天眷善德碑》,记扩建关帝庙戏楼事。西配房前廊南侧墙上嵌有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后学张嘉祝撰,督工善人平阳宋晟、男庠生玮璋书《创建关帝庙配殿记碑》。后院大殿前东西壁间嵌有风雨竹、关公像及题刻等六祯。
明清之际,晋商于关帝庙建山西会馆(又称盐当会馆),以时致祭。由正房、东西厢房、春秋楼、偃月松楼(又称逍遥楼)等组成。新中国成立后,改作国家文物局培训中心,多数建筑被改造。今会馆前厦东墙上嵌有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晋弟子李勉撰《创建大厅及厢房记碑》,西墙上嵌有同年《创建大厅及厢房题名记碑》,列施银信士于其上。
关帝庙前原有同慈堂,在今泰前居委会址,已圮。
红门路北首路东今仍存憩亭。创建于清乾隆甲戌年(1754年),初名茶亭,为游人休息换乘处。清人沈德潜《红门》云:“(关帝)庙东偏有憩亭及露井,登者乘筍(同“笋”)舆始此。”面阔三间,进深6.5米。清宋思仁《泰山述记·岱下》云:“亭爽厰清静,春夏间游息,如坐山岚松翠中,故往来冠盖,登岱者多舍馆于此。”今为商店。亭前廊壁仍嵌有题名碑,列施银信士于其上。
憩亭南原有露井,今已覆没不可寻。
“凌晨登红门,霁色明朝旭。俯视万家烟,平畴尽新绿。”(清赵国麟)红门是泰山中溪的门户,千峰殿于后,百陌布于前。由此仰望泰山,层峦叠嶂,不见绝巅,如帝王之深居后庭,尊贵又岂能轻易得瞻,愈显神秘莫测。回望岱下,虎山、金山侍立左右,徂徕、蒿里如列几案,梳洗河、奈河、泮河诸水则如襟带潆洄,高楼大厦林立,车来车往如流,滚滚红尘,历历在目。
红门路的尽头,是登山的开始。“登高必自卑”,由此进入登山盘路,每位游人都会以敬仰和探寻的心绪,开启一段人生之旅。
奈河
老街景
新闻推荐
本报单县5月25日讯(记者周千清通讯员杨阳)近日,三名男子非法猎捕青蛙被菏泽市单县公安局南关派出所当场抓获,随...
单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单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